在這萬物復蘇的春日,淮安曙光雙語實驗學校運河研學班的同學們整裝待發(fā),正式拉開了運河研學第二季的序幕。2月11日下午,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根據(jù)前期的自有任務(wù)分組走出課堂,踩著初春濕潤的泥土,走近大運河畔,感受流淌在我們身邊的大美運河,扎扎實實地邁出了“行萬里路”的一步。
淮安至揚州段的運河是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道。公元前486年,一心北上伐齊的吳王夫差開鑿邗溝,由此打通了長江與淮河的通道,淮安自此與運河相伴而生,至今已有兩千五百余年。明清時期,淮安依托大運河,城市發(fā)展達到鼎盛,這里不僅有漕運總督駐蹕,還有鹽商巨賈云集。南船北馬交匯于此,淮安是當之無愧的“九省通衢”、“天下糧倉”。
提起大運河,同學們都有話說。“我們在歷史課上學到過大運河,它是隋煬帝時代開鑿的,是一個影響后世的偉大工程。”“每次來學校,我都會路過大運河邊,但從來沒有認真看過它,所以我報了運河研學班,想要了解它更多。”“了解運河,就是了解我們家鄉(xiāng)的歷史,我今天還帶了紙筆,準備把我的所觀、所感都記錄下來……”雨后的陰天有些濕冷,路途更是摻雜著泥濘,可這完全不能抵消同學們的熱情,大家伙一路歡笑,有序行進,互相交流分享著。
沿著大運河,同學們一路沉醉于家鄉(xiāng)的美景。“看!春江水暖‘鵝’先知,春天是真的到了!”“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香菜,媽媽做魚總要放上一點,你聞聞,香不香?”“我要折幾根蘆葦帶回去,裝飾一下宿舍!”著名的雕塑家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研學途中的這點滴之美,是多么的平凡而珍貴。
淮安船閘是本次研學活動重要的一站。它位于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下游2公里處,是大運河蘇北段由南向北第三個梯級,上游有淮河、里下河和大運河三個方向來船,船舶在此匯集而下,是典型的水上船舶集散地,是運河上最繁忙、通過量最大的船閘。走上船閘橋,眺望著穿行的船只,同學們不禁感嘆:“大運河已經(jīng)開通了兩千多年,今天依然在通航,生命力真是頑強啊!”宗老師解說道:“清朝末年,黃河水患不斷,淮揚運河沿線逐漸衰落。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淮揚段運河進行了改造;窗渤菂^(qū)中的運河河道——里運河結(jié)束了貨運的職能,作為城區(qū)的景觀河道而存在,運河貨運職能由新建的大運河河道所替代。”
同學們被這寬廣的人工運河所折服,眼前這繁忙的景象似乎能夠想象2500年前開鑿運河的豪情壯舉。有同學提議共腳步丈量運河的寬度,280,324,297,一個個數(shù)字的背后是孩子們用腳步丈量祖先的足跡和智慧。更是對歷史和文化的跨越行走。走過船閘橋,踏上返程路。通過本次運河之旅,同學們對大運河有了更深刻、直觀的了解,體會到了中國歷史的厚重,感受到了運河文化的魅力,也更添一份鄉(xiāng)土情懷。
運河湯湯,曙光向上。大運河之美,美在風景,美在歷史,美在文化,美在不斷發(fā)展的生命力,而我們曙光學子一直在不斷前行的路上。(文字/楊京 圖片/宗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