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溫州日報》文化周刊欄目刊登翔宇中學新聞中心蔣念文老師1180字影評文章《一部生命教育“教科書”——電影<人生大事>觀后》。

2022年10月29日,《溫州晚報》刊登翔宇中學新聞中心蔣念文老師1830字影評文章《一部生命教育教科書》。


翔宇教育作為新教育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以“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核心理念,大力探索和踐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需要點燈人。為翔宇生命教育“點燈”,2016年臺灣著名生命教育專家、“臺灣生命教育推手” 紀潔芳教授受邀在溫州翔宇中學弘景樓報告廳作生命教育講座,講述生命教學中體驗教學法與探索教學法。翔宇教育集團總校長盧志文向紀潔芳教授頒發(fā)“翔宇教育集團生命教育顧問”聘書。此次活動開啟了翔宇生命教育館的籌建工作,為生命教育的有效、創(chuàng)新開展做出積極的探索。
附:《溫州晚報》原文鏈接:http://szb.66wz.com/detail?id=143690&title=%E6%B8%A9%E5%B7%9E%E6%99%9A%E6%8A%A5&pictureDetail=0
附:《溫州日報》原文:
一部生命教育“教科書”
——電影《人生大事》觀后
2022-09-07
蔣念文
——電影《人生大事》觀后
2022-09-07
蔣念文
死亡,伴隨生命而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結(jié)局,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人生大事”。但“死亡”這個話題太沉重,又是人人忌諱提及的。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電影《人生大事》通過一位殯葬師的故事,從“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兩個視角,展現(xiàn)了一個個催人淚下的與死亡有關的故事,挖掘出人性溫暖的底色,閃現(xiàn)了人性的光芒,堪稱一部很好的生命教育的“教科書”。
引導觀眾理性直面死亡
影片重點塑造了一位豁達、樂觀的老爺子形象,他對死亡的態(tài)度讓人動容。
剛剛刑滿釋放,受到無家可歸、失業(yè)失戀等一系列打擊的三哥在父親老爺子的教導下,解開了父親留給他的關于死亡的“課題”,做出了完美的回答,他尊重死者,不再把殯葬師當成斂財?shù)墓ぞ,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老爺子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每個人都要翻到最后一頁,有的畫上句號,有的畫上省略號。我想干干凈凈來,干干凈凈走。他熱愛生命,愛跳廣場舞,從不忌諱談論死亡。他早早預備好遺囑:讓兒子為自己“入殮”,略去“披麻戴孝”環(huán)節(jié),甚至連骨灰盒也可省去,只要用生前服用過的中老年人補鈣的盒子裝骨灰就可。他還希望有不一樣的骨灰處理方式。
老爺子過世后,兒子三哥謹遵遺囑為父親舉行了特別的“天葬”儀式——隨著一聲鞭炮響,骨灰撒滿天空,恍如天女散花。
成長路上生命教育不可或缺
影片中的小女孩小文與外婆相依為命,在外婆的呵護中長大,但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她對于死亡的認知幾乎為零。有一天,一直躺在身邊的外婆忽然走了,她無法接受,以為是殯葬師三哥傷害了外婆,搶走了外婆,三番五次向他索要外婆,遷怒于他,處處跟他作對。小文大鬧殯儀館,終于明白人死了要整容,要裝在盒子(棺材)里,要被燒成煙,從煙囪里飄出去。雖然外婆還沒“找”到,但小文從此不再恨三哥,三哥的善意與關愛贏得小文的認可與接納,他倆之間建立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情。
中國人忌諱死亡,言辭上都不愿提及“死”這個詞,三哥的殯葬車用了“上天堂”標注,三哥與他的團隊成員都不愿直接告訴小文死亡的真相。這些,都從側(cè)面反映了生命教育對于中國孩子的必要性。
對逝者最好的悼念是尊重遺愿
三哥子承父業(yè),成了真真正正的“種星星的人”。他實現(xiàn)了父親老爺子的遺愿。
小文的外婆生前把唯一的一個金戒指給了她,希望小文好好活著。因此當外婆去世以后,小文努力地好好活著。
小文在小女生的骨灰盒上畫畫,這看起來“忌諱”的舉止反而得到死者家屬的尊重與擁抱,原來小女生生前愛畫畫。
——電影里的這些情節(jié)告訴人們,逝者已矣,最好的紀念是尊重死者的遺愿。
“天上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電影畫面定格在主人公三哥、小文等人坐在門前仰望滿天繁星的場景,片尾曲響起,屏幕最后打出這一行字。
人生,除死,無大事。電影《人生大事》難能可貴的是大膽地把視線對準平時人們不太談及的喪葬行業(yè),在電影中融入了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