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翦淞亭
【道德是人生永恒的坐標】
永遠的雷鋒精神
寶應中學高一(9)班王偉佳
回到家中,想輕松一下,隨手打開電視,發(fā)現(xiàn)電影頗道正在播放《離開雷鋒的日子》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我少說也看了兩三遍了,剛想換臺,但那感人的情節(jié)震撼著我,使我有了重溫雷鋒精神的想法,一直看到結束,當《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結束曲響起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巳淚流滿面了。
雷鋒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雷鋒精神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F(xiàn)在卻有人說:今天,雷鋒精神已經(jīng)過時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的,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的實用價值觀影響下,有這樣觀念的人不在少數(shù)。假如雷鋒精神真的消失了,人人想的都是自己;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快樂,我們這個世界還有真、善、美嗎?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會體驗到幸福感嗎?這個社會就會如同一片沒有生命的沙漠,一潭被污染的死水。我們雖然擁有了財富,卻失去了靈魂;我雖然擁有了科技,卻失去了精神;我們人類剩下的只有軀體了。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注重道德規(guī)范發(fā)揮示范作用
寶應中學高一(7)班 衡曉同學家長 衡躍進
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事情:爸爸騎車送子女上學,為趕時間闖紅燈;在商場,媽媽給孩子買零食,隨手把包裝物丟在地上;成人騎車撞倒了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家長不在身邊,不打招呼就揚長而去。
道德教育離不開環(huán)境。成年人習以為常的“不排隊、搶座位”等不道德的行為,實際上給孩子們賦予了個人主義的心理暗示,不按規(guī)則競爭等觀念潛移默化,自然無法培養(yǎng)出道德高尚的下一代。有人抱怨,今天的學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素質下降,而有誰在想,我自己盡到了什么責任?
道德規(guī)范需要自律。成年人要自律,要為子孫后代垂范。不能因為有些不道德行為沒有受到嚴厲的道德譴責而隨波逐流。不能因為一些不道德行為獲得了較大的現(xiàn)實利益而不加遏制,更不能把自己不道德行為取得的“成功經(jīng)驗”強加給孩子。每個人都從我做起,真正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讓文明走進心靈讓文明成為永恒
趙華
三月的春風如剪刀一般,將翔宇學子的蕪雜的心緒整理得朗朗清清,將翔字學子的小節(jié)大俗撕扯得粉粉碎碎,在一個月后的今天,重新認識三月的文明行動時,卻發(fā)覺那份曾經(jīng)的沖動也隨著如絲的春風,成為“風中的承諾”,搖曳而飄蕩,忽隱忽現(xiàn)起來。作為“文明月”的組織者,覺得有這樣幾句話要說一說。其一,讓文明走進心靈。一次活動的開展,目的是掀起一種氣氛或高潮,而真正的讓文明的素養(yǎng)扎根于學子的心中,作為教育者,卻是要反復講,講反復的,空洞的說教是蒼白的,而言傳身教,才是根本,讓文明寫在臉上,落在行動中,走進心靈里;其二,讓文明成為永恒。一個學校的品位,不是體現(xiàn)在校園的硬環(huán)境上,而是體現(xiàn)在軟環(huán)境上,沒有人文關懷的校園,空洞無物;沒有文明修養(yǎng)的校園,俗氣橫流。校園的永恒,首先是一種精神的永恒。清華園中的永恒是那汪荷塘里至今仍綻放著的“冰清玉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幽幽神韻;未名湖擁有的永恒是“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式的民主文化的彰顯,是足以不敢使我們望其項背的內在原因。
而翔字,呼喚的是文明的永恒,那才是我們品位的底氣。四月,讓文明繼續(xù)!
【心靈驛站】
偉大的父愛
寶應中學高一 江城
我上初中以來,父親便常年在外打工以維持整個家庭的生計。每年只是在新年時我們父子才有一次難得的見面機會。今年也不例外。
年初一的中午,父親又開始興致勃勃地“匯報工作”。他從去年掙了多少錢、開銷多少談起,說到今年的去向和目標、今年家中的人情與大事,后來又說村里入如何如何評價他,說我們家如何如何好等等,最終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家庭前景圖。說話過程中,一種幸福的神情始終充盈于他那消瘦的臉龐。
以往,我聽他的這番話總是大不以為然,甚至有些反感。今年卻出奇的專注。我驚詫于年近四十的父親做事的計劃性、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向往。事實應該是:我們的父母都是三十幾歲的光景,這可正是人生而立、事業(yè)有成、兒女獨立、充分享受生活質量之時。遺憾的是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shù)卻為兒女所累,根本不會想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放棄了自己對夢想的追求。進入翔字后,我第一次這樣關注我的父親,也才第一次知道他的快樂所在。有這樣一位父親真可是我的幸運啊!
他雖沒有事業(yè),但能精心地打一份工,充實地生活;他雖談不上輝煌,但他有一個幸福的家,有一個太陽般的兒子。這便是他——我的父親生活的全部力量的源泉。
猛然之間,我的心里有一股熱流。親愛的父親,辛苦勞作的父親,流浪在外的歲月是否如風雕刻你的手、你的額頭?
平生第一次,我問父親這樣的問題:“在外面過得好嗎?”
父親愣了一下,轉即笑了:“你長大成人了,再難的事我也不會不開心的。”
我內心掠過愧意,喃喃地說:“這次考得不好。”
父親頓了頓說:“寶中的好學生多,社會上也是這樣,我不如人千千萬,人不如我萬萬千,你盡力而為,我和你媽不會說你的。”
我沉默了。父親過了一會兒又說了一句:“也好,年輕時多些挫折好。”很明顯,他在找一些合適的話來安慰我。
簡簡單單,寥寥數(shù)語,小學文化的父親能給我的也許只能是這些。我又能希望他在此時再說什么呢?
有的人想要給予他們子女以相當?shù)呢敻,使其在世上不至于奮斗得太辛苦,其實這種做法在不知不覺中給他們以禍患。外界的扶助,有時或許是一種幸福,但更多的時候恰恰相反。給子女所開辟的出路,也許就是給予他們的挫折?梢猿浞职l(fā)展我們的精力與體力的不是外援,而是自助;不是依賴,而是自立。世上只有擺脫了依賴,拋棄了拐杖,可以自主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父親對我不專制,不挑剔,不嬌寵,也不過于保護,這就是我的最需。
這樣的父親,又怎會有一個沒出息的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