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中學小記者培訓會材料
一、新聞采訪時提問的三種方式
一般說來,提問可分為三種形式:開門見山、啟發(fā)引導和激將法。
(一)開門見山
開門見山就是單刀直入地提出想要問的問題,直截了當?shù)恼f明自己的要求。這種形式一般適合于兩類采訪對象,一是記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層次高、社會經(jīng)驗豐富的干部、學者、外事人員等。前者因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過于客套、寒暄反而顯得見外;后者則有相當?shù)纳缃唤?jīng)驗和社會經(jīng)歷,順應性比較強,容易領會記者的意圖。
(二)啟發(fā)引導
不同的采訪對象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訪時常卡殼時,記者可運用啟發(fā)引導的原理和技能,旁敲側(cè)擊、循循善誘地促使采訪對象圍繞大家感興趣的話題侃侃而談。它不從正面直接發(fā)問,而是從側(cè)面或其他方面繞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來。這種形式適合三種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內(nèi)向不善言談的人,二是不習慣于接受采訪的采訪對象,三是有特殊隱衷不便談的采訪對象。
(三)激將法
激將法顧名思義,就是記者提出刺激性問題引起采訪對象重視,并且讓對方無法回避,非要你馬上說出清楚不可的方法。記者通過一定強度的刺激設問,促使采訪對象的感覺由“要我談”轉(zhuǎn)變?yōu)?ldquo;我要談”,從而打開采訪通道。這種形式常見于謙虛不想談、有顧慮怕談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談等采訪對象。這個提問方式,在校慶采訪中最好不用,因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來校友反感。
運用上述三種方法提問,應注意的問題有:
(一)創(chuàng)建良好的氛圍
氣氛融洽的采訪,對雙方來說是一種樂趣。因此,和訪談對象溝通前,記者應當準備一些幽默開心的事情,問些你知道采訪對象很喜歡談的問題——提問時從對方的興趣著手,能更快打開話匣子。另外,提問盡量適應采訪對象的職業(yè)特征,不說外行話。
例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楊淑英有一次去采訪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李健吾先生。李老卻以“我這個人不求名,不要人宣傳”的冷漠態(tài)度拒絕了她。尷尬中楊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國文學的研究專家,當時北京正舉辦的法國電影周里恰恰有部傳記片《莫里哀》,她馬上轉(zhuǎn)變話題,向李老請教莫里哀的有關(guān)問題。李老的興趣頓時來了,從而談起了他的譯注、工作等情況,在和諧的環(huán)境和愉快的氛圍中,使采訪圓滿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準備
在采訪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頭準備工作。要根據(jù)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訪對象,事先想好有哪些問題要問,哪些問題必須問,哪些問題可問可不問,該如何問,事先設想好采訪現(xiàn)場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并準備好應對的預案。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始終以我為主。
有一定采訪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準備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訪時,還是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內(nèi)容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種時候,我們就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善于抓住對方回答中的新線索、新疑問,繼續(xù)提問。有人說,好記者都是窮追不舍的人,說的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三)簡潔、通俗、具體
記者對每個要提問的問題,事先應當精心設計、推敲,宜短不宜長,宜通俗不要復雜艱澀。因為任何事物都是錯綜復雜的,且有個形成、發(fā)展、結(jié)束的過程,記者如果籠統(tǒng)、抽象地提問題,采訪對象就難以回答。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記者采訪,記者問:“你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新聞輿論監(jiān)督作用,你怎樣處理生活和事業(yè)的關(guān)系?”敬一丹聽后回應說:“你的問題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結(jié)果好不容易獲得的提問機會就此溜走。
提問要做到具體,有邏輯性。具體是指問題要“小”,有細節(jié),可答復;邏輯性是指問題都要說到點子上,提問的前后要有連貫性,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在采訪過程中,最忌說套話、空話、大話,問題切忌籠統(tǒng)、含糊、無思考價值。
二、如何拍出高質(zhì)量的圖片
一、保持相機的穩(wěn)定
剛學拍攝的朋友常會遇到所拍圖片模糊的問題,這是由相機的晃動引起的,所以在拍攝中要避免相機晃動。一般左手持機,將肘抵住胸部,或者是讓身體靠著一個穩(wěn)定的物體。按動快門的手法要穩(wěn)定輕柔,整個人要放松,屏息凝氣進行拍攝。低視點拍攝時可采用坐姿或單膝跪姿持機,以增強穩(wěn)定性。
二、使太陽在你的身后
攝影是光與影的完美結(jié)合,在拍攝時需要有足夠的光線照射到被攝主體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太陽處于你的身后,并有一定的偏移。光線可以照亮被攝主體,使它的色彩和陰影變亮,輕微的偏移則可以產(chǎn)生一些陰影來顯示出物體的質(zhì)地和立體感。但應注意,取景時一般不要讓自己的影子進入畫面。
好些同學會發(fā)現(xiàn)自己拍攝的圖片太黑了,而當時拍的時候感覺天色還是挺亮的,這是怎么回事情?因為你逆光了!同樣是逆光,你也可以拍出相對明亮的照片來——只要你轉(zhuǎn)一個角度就可以了。有些時候,拍攝穿白衣服的人像時,人物臉部也會變成黑人,這主要是因為測光點沒集中在臉上,你可以嘗試調(diào)整一下。
三、拍攝樣式的選定
相機不同的舉握方式(豎拍或橫拍),拍攝出來的圖像效果也不相同。豎著拍攝的照片可以強調(diào)被攝主體的高度,而橫拍則可以強調(diào)被攝主體的寬度。仰拍可以突出對方的偉岸,俯拍可以突出對方的平易近人。使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時應注意,別讓手指遮擋了閃光燈或者鏡頭。
四、變換拍攝風格
應該在拍攝中不斷嘗試新的拍攝方法或情調(diào)。在拍人時,可以拍全身加上風景,也可以拍半身,甚至是面部特寫。切分時也有講究,切分線通常應當是腳底、指尖(成像時不能只切去腳與手掌),膝蓋、腰部與第二個鈕扣處。
五、縮小拍攝距離
并非要把整個人或物全部拍攝下來就是好照片,有時候?qū)μ囟毠?jié)的聚焦,一下子就能傳遞出整體的精神——靠近拍攝,只抓局部,反而會更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
六、增強景深的視覺效果
景深對于拍攝非常重要,每個攝影者都不希望自己拍攝的照片沒有立體感,看起來就像是個平面。所以在拍攝中,就要適當?shù)脑黾右恍┯糜陲@示相對性的物體增加景深。比如要拍遠處的山脈,可在畫面的前景加上人物或一棵樹。(風景照片角上的幾片樹葉)
七、正確的構(gòu)圖
攝影構(gòu)圖中突出主體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主體居于畫面的中心。但總是將被攝物體置于中間會讓人覺得厭煩。攝影中較常見的就是黃金分割構(gòu)圖,即畫面被均分為三個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后將被攝物體置于等分線上或是交匯處。所以不妨用用黃金分割來構(gòu)圖,使拍攝多樣性。
八、捕捉細節(jié)
在拍攝人物時,可守株待兔,在確定拍攝位置和角度后,預先調(diào)節(jié)曝光量及焦距。力爭在短時間內(nèi)拍攝完畢,減少被攝者的緊張情緒,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在拍攝圖片故事時,我們必須躡手躡腳地靠近目的物,輕軟的雙手、鷹一般銳利的眼睛,我們必須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