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怦然心動
2003年9月總第20期
一年里最熱情的時節(jié),八月。稻花、荷花的清香潤濕了城鄉(xiāng)縱橫的阡陌,墨鏡遮陽傘給人們捎來了相同的特征。
八月,又有88名一線教師開心地登上飛機,飛出了江蘇,降落到張家界;飛出中國,感受了獅城的文明,馬六甲的虔誠,湄南河的嫵媚……
八月,一個民辦教育集團,立志與中國男排共同成長,在最需要的時候慷慨解囊。為的是回報社會,為的是回報寶應,為的是用頑強拼搏的精神鼓舞激勵學子。
八月,翔宇讓人怦然心動。
感悟天子山
淮安外國語 楊春
當飛機降落在張家界的荷花機場,已是晚上十點鐘左右,陣陣清涼的山風立即蕩去了所有的困倦和睡意,無心留戀于眼前的閃閃霓虹和濃妝艷抹的建筑,遠處淡黑的連山和隱約可見的土家燈籠早已把我的心引向了另一個令人神往的詩意境界,張家界,我來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從武陵源出發(fā),前往張家界第一景——天子山。“不到天子山,枉到張家界”,未曾進山,先以廣告語吊人味口,可張家界人真正的沒有誑我,那天子山壁峭如墻,黝黑如鐵,孤峭挺拔,磊落厚重。那高高低低的山峰,如波濤追風;那深深淺淺的溝壑,如瀑布奔流。“十里畫廊”,移步換景,近觀遠瞻,各具巧妙,或如天女獻花,或如老人采藥,形態(tài)各異,神情畢肖,讓你不得不慨嘆自然的鬼斧神工;往近處看,松抱石而生,讓你擔心有一天,松不堪重負,石頭會象脫韁的野馬一樣滾下山去,而松,也扭曲著身軀,頑強地將虬龍般的根須,深深的扎入巖石,毅然將石撐裂,體現一種石破天驚的偉大!
在大山中行走,在浪谷中沉沒,又在這山峰中升起,人如一葉小舟,不禁浮想聯篇。這天子山原先不叫天子山,明朝年間,土家族的一位土司同朱元璋爭奪天下,戰(zhàn)敗后只好帶領幾百土家士兵 從山上跳崖自盡,土家人為了紀念他,從此就悲天憫人地把這座山稱為“天子山”,F在的山頂修建了“賀龍公園”,賀龍元帥當年就是從這里憑著兩把菜刀去鬧革命的,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赫赫戰(zhàn)功,而就是這樣的一位“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的共和國締造者之一也無法避免世事的浩劫,如今也仿佛只有這尊銅像在風雨駁蝕中訴說著一縷遺念。
“沉浮人世事,起落看人生”?磥沓粮≌l也免不了,賀龍是這樣,土家“天子”是這樣,李白是這樣,司馬遷也是這樣,更何況蕓蕓眾生呢!
當傍山的夕陽穿透最后一片落葉,我回到旅店,所有的眼睛和星星都已睡去的時候,我還在輾轉反側,索性拉開窗簾,極目遠眺,用夜色中我黑色的目光叩問大山的靈魂,想聆聽一種世俗的聲音無法表達的譖語。
生命的旅途無論怎樣漫長,在茫茫天宇間也只是一個瞬間,然而有人看山“一覽眾山小”,有人看山“當高必自卑”,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成就了不同的人生畫卷。我們不必為逝去的美好而嘆息,也不必為今天的坎坷而苦悶,世間沒有絕對的永恒,就連構成自然的云也有時輕靈悠然,有時駐足凝聚。人生有了沉浮,才會有奮斗的志趣;人生有了沉浮,才會有精神的富足。
當我們心事紛然而至,單純的生命被蕪雜的世事所困頓時,不妨去看看云,去看看山,去看看水,如清閑的云彩隨風漂泊,如野生的仙鶴翩翩振翅,也許心就輕靈,不再心事重重,不再緊張兮兮,不再局促拘謹,不再為塵囂所累了。
明天繼續(xù)去旅游!
——節(jié)選自作者游記《屐音聲聲》
風情馬六甲
寶應實中 陳連林
在所走過的城市中,對靜臥于馬來西亞西海岸的馬六甲城我是情有獨鐘的。
汽車駛進馬六甲,不是導游提醒,簡直以為在郊區(qū)行進。馬六甲的房屋那么漫不經心地鋪灑在曲線形的山坡上,既不顯得局促,又不過于疏松,是慵懶式的隨便。這兒一群,那兒一簇,不像泰國的城市繁華與荒涼并存,它可愛之處在于房屋空隙間填著各種蔥蘢的熱帶樹,這樣就疏密相間、張弛有度。大家直呼馬六甲不是夢中的城市情人。待到晚上,掀開賓館的窗簾,我是驚呼一聲的。散落在黑暗中的燈光高高低低、錯錯落落,鑲嵌在平地上、山坡上,連遠處的山頂也點綴著幾顆。燈火之處是溫馨的家,黑暗之處是綠地;綠地擁抱著燈火,燈火是漂流在城市上空的音符。在十三層的高樓上,呼吸著印度洋的季風,半醒半睡、半明半昧的馬六甲顯示了寧靜迷人的一面。香港太過擁擠,曼谷過于鋪張,馬六甲的建筑散漫卻不懈怠、古老并不落后,有它獨特的情韻。
到馬六甲,得去圣保羅教堂。圣保羅教堂的殘垣斷壁依然高貴地立于山丘之頂,歷經風雨的洗禮,又有點行影孤單。1521年一位死里逃生的葡萄牙人懷著對圣母瑪麗亞的感激,修建圣保羅教堂,才使今天的馬六甲有了旅游的點睛之筆。今天觸摸刻著經文的厚重石板,我翻不動近500年的歷史之書,只能在歷史的隧道中遙想從前的繁華。一群西方人離開家園,遠渡重洋,到這里安營扎寨,繁衍生息,傳播道義,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來衡量,是匪夷所思的。我猜測,圣保羅教堂是他們排解孤獨和與家鄉(xiāng)溝通的精神家園,海洋的波濤會將每天教堂的鐘聲傳到他們生命的發(fā)源地吧。佇立山頭,環(huán)眺馬六甲,西方殖民者留下的紅色房子充滿了憂傷,它們寧靜地臥在海邊追憶著繁華舊夢,內斂而不張揚。
下了山丘,碰見了心儀已久的街頭表演者。在新加坡圣淘沙公園也見過四個人拎著吉他、電子琴彈唱,于涌涌的人流中做作又吵雜,我不太喜歡。眼前是一個口琴吹奏者,獨立于山下教堂的側門。頭上頂著的寬邊遮陽帽使我想起在家鄉(xiāng)田地里耕作戴著草帽的父輩,吹奏者眼神快樂、手臂黝黑,身體不停的隨著樂曲晃動,完全陶醉地做著生命的表演。很多人在旅途中需要有人做伴,而我獨佩服那些只身飄零的人,因為需要對自我的充分相信。眼前的表演者無疑是圣保羅教堂下特立獨行富有魅力的人,他和孤獨的圣保羅教堂殘垣及曾經在教堂停住過的靈魂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我輕輕放幾枚硬幣在他面前,只見他略一彎身,仍舊吹他的口琴。我油然而生敬意:在馬六甲看到了一個有風骨的人。人,應該有尊嚴地站著生活,而不跪著在大街上死磨硬纏地乞討。
一步一步走下圣保羅山,琴聲依依地伴著我。我是馬六甲的匆匆過客,而他卻成了圣保羅教堂下的風景長留在記憶中。
馬六甲是文靜的,她不將自己裝扮得珠光寶氣而俗不可耐;馬六甲是素凈的,她區(qū)別于云頂或澳門的急功近利而顯得神定氣閑;馬六甲是有涵養(yǎng)的,她不淺薄的將滄桑招搖地表述,而是留在不引人注意的小小勝跡中,讓你細細品味。
馬六甲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
曼谷的司機先生
寶應實中 陳美彬
我們乘坐的飛機飛臨曼谷上空時已是萬家燈火,我從舷窗望下去,只見一片燈光閃耀,高低錯落的屋宇遍布其間,川流不息的車輛井然有序地穿行在大街小巷,曼谷沉浸在令人眩目的繁華里。
走下飛機,登上迎接我們的旅游觀光車時,我瞥了一眼那位曼谷的司機先生。他黑黑的皮膚,國字型的臉龐,一雙結實有力的大手拎著我們遞過來的行李,然后躬下身子小心地將它們放進車身下面的行李廂里,一切就緒,他才輕松地坐到駕駛艙里發(fā)動了汽車,在導游小姐雖不太流利卻也頗具幽默的華語中載著我們駛向了下榻的賓館。我們在泰國的五天行程,都是由他負責接送的,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因為導游沒有介紹,我們也不曾打聽過,但他留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刻。
在泰國的第三天,我們由曼谷到五百公里以外的葩提雅去。這一天正值高溫天氣,我們坐在潔凈舒適的空調車里,隨著導游小姐的指點駛向了遠方?刹幌,中途空調突然發(fā)生了故障,司機趕緊將車停在一個加油站里,示意我們下車稍候。大伙兒買了雪糕奔到涼亭里享用起來,而他則揮汗如雨地趴在滿是油污的車身下面,緊貼著滾燙的水泥地面鼓搗了許久,沒有半句怨言,有的只是耽擱了行程的歉疚,空調修好了,他這才如釋重負地揮揮手招呼我們上車。葩提雅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素來享有“亞洲度假區(qū)”的美譽,這里不僅風光綺麗、景色宜人,而且娛樂項目極為豐富,世界各地各種膚色的游客紛至沓來,為她又增添了一道更為亮麗的風景。在葩提雅,我們盡情地揮灑自如,品嘗著各種泰式風味的佳肴。我忽然想起那位曼谷的司機先生來,導游告訴我:“我們泰國的司機是不與旅行團一起吃住的,他們總是自費買盒飯吃,獨個兒住在車上。”這以后,我留心了好幾次,果然如此。每當中、晚飯時,他將我們送下車,仔細地檢查了我們的座位后,就在車尾的小房間里沖個冷水澡,接著走下車子,在路邊的飯館里買盒盒飯,然后找個清凈的地方吃起來,吃飽了飯就上車斜靠在駕駛座上閉目養(yǎng)神,待我們到齊時,他已養(yǎng)足了精神,于是又引領我們奔向另一個勝境。
愉快的泰國之旅即將結束,我們就要飛向新加坡了,為了感謝司機先生五天來的竭誠周到的服務,表達對他敬業(yè)愛崗的肯定,我們決定每人拿出20泰銖作為小費送給他,當發(fā)起人吳老師將這點微薄的心意交到他手上時,他忽閃著眼睛,頷首致謝:“謝謝,謝謝你們!”這時,我驚訝了,他的華語說得多好。】墒俏逄靵,他卻從沒有多說過一句。開車時,他總是目光炯炯地緊盯著前方,將車開得又快又穩(wěn);休息時,他也從不聒噪,總是想著為旅客提供清凈舒適的生活空間。
泰國是一個經濟文化并不發(fā)達的國家,但政府鼓勵民眾買車,一輛普通的國產車價格相當低廉,因此,曼谷地區(qū)每4人便擁有了一輛私家車,這么多的車輛行駛在街頭卻很少出現什么意外。讓人費解的是,在曼谷、在葩提雅居然沒有交通崗亭,沒有手執(zhí)小旗、神情緊張的交警,司機們駕車從來都是按紅綠燈信號行事。泰國的司機如此,想必其他人士的素質也不會太差。想想國內的情形,這不能不讓我等龍的子孫感慨良久!
這里,我決沒有自貶國人的意思,只不過想給大伙兒提個醒:作為教育者該如何以身作則,提高民眾的素質呢?
美哉,黃石寨
——張家界見聞雜感之一
寶應實小 楊乃國
8月3日早晨,在當地友好旅行團導游的帶領下,集團一行三十余人顧不得旅途的勞累,乘車直驅武陵源。一路峰回路轉,山路彎彎,汽車在窄小的山路上行駛,盡管驚險,但更多的卻是期盼。
上午九時許,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導游告訴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我們將徒步攀登黃石寨。在張家界,有這樣一種說法:“不登黃石寨,枉到張家界。”大概正是這句話,激發(fā)了我們登山的決心。沒等導游介紹完畢,我們便開始了登山的行程。山路陡峭,順著山勢蜿蜒而上。時值今夏最熱的天氣,剛走了幾百級臺階,便已累得大汗淋漓。問一下當地人,才知道這座山有三千多級臺階,而我們所走的路程離山頂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知道了前面還有那么長的路程,索性在路旁的石板上坐下,積蓄一下體力,好再次出發(fā)。間或有一陣微風吹來,夾雜著山間野草和無名小花的芬芳,倒也能讓人體驗一番神清氣爽的滋味。順著風過的方向,舉目四望,林間綠樹成蔭,尤以松樹居多。仔細觀察,發(fā)現這里的松樹居然比我們家鄉(xiāng)的高大許多。想想要在如此密集的林間獲得一片自己的生長空間,就必須拼命地往上生長,爭取陽光和雨露。自然的偉大于此可見一斑。而我們人類又何嘗不在師法自然,并時刻遵循著自然的法則?
再次上路,山路變得更為陡峭,沿途也可以欣賞到更為奇麗、更為壯觀的景色。行經南天門,僅容一人通過的門庭,上方鬼斧神工般的山勢向你擠壓過來,才感受到人的渺小,進而產生了對神靈的敬畏。過南天門,抬眼便可見到金鞭巖那瘦弱高挑的婀娜身姿,仿佛一陣風即可將其吹倒。然而,歲月滄桑,風雨過客,金鞭巖依然矗立,那還見風雨肆虐的影兒。來到“點將臺”,說是“點將臺”,其實不過是一小方突兀的石塊,登上“點將臺”,山風來時,身子隨風搖晃,仿佛整座山也變得晃動起來,探身下望:深不可見底,云煙自腳下升騰,逐漸彌漫開來,腿不由得發(fā)顫。然而,面對群峰征前將士般激昂的豪情,膽氣又忽地一震,儼然一位將軍,指點江山,金戈鐵馬,其勢銳不可擋。自然盡管讓人敬畏,但同時又激發(fā)著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因而也就有了這人與自然互為吸引,相互交融的會話場景。豈不妙哉?
終于登上山頂,站在六棋閣的頂層,人的心情立刻變得澄明,四周的高山盡收眼底,層峰跌宕,連綿起伏,再加上不絕的綠,在慨嘆山巒的壯觀之余,竟也有絲絲柔柔的情意萌生。思緒也變得飄渺起來:在那云煙起處,莫非真有神仙往來?否則又怎會有“張家界頂有神仙”之說?想著想著,整個身子竟開始輕飄起來……
如詩如夢的音樂噴泉
淮安外國語學校崔桂軍
新加坡是個美麗的國度,也是一座花園城市,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整潔的街道和高大婆娑的熱帶花木,而是如詩如夢的音樂噴泉。
晚上7點多鐘,我們冒著如絲的小雨來到音樂廣場,悠揚柔美的中國流行音樂在廣場上空回蕩。這是一個可以容納幾千人的環(huán)形廣場,廣場的背景是一尊有幾十層樓高的獅身魚尾塑像,它是新加坡的標志性建筑。7:30時,雄師的眼睛突然射出兩道綠色的激光,劃破夜空。舞臺上打出一道白色的光柱,主持人用中英文和馬來語宣布表演開始。驟然間,伴隨強勁奔放的音樂,一排三四十米高的水柱沖天而起,接著扭動著,跳躍著,變換著各種圖案,在各種燈光的照耀下,放射出瑰麗的色彩。突然音樂變得舒緩婉轉,水柱也變得柔情萬種,像秀女的長發(fā)迎風飄蕩,好一個光彩迷幻的神奇世界!
水柱漸次停息,舞臺的兩側在清亮的音樂聲中噴射出兩道雨簾,逐漸合攏成一道七八層樓高的水幕,形成一個巨大的電影銀幕。激光在銀幕上打出一個大眼睛闊嘴巴酷似米老鼠的卡通畫,它幽默、詼諧、活潑,是貫串全劇的吉祥物。接著,激光打出比薩斜塔的造型,噴泉隨著《我的太陽》激昂的的節(jié)拍,時舒時急,搖曳揮灑。音樂高昂時,水柱拔地而起,似天女散花,然后又與音樂一起戛然而止。沉靜了幾秒鐘,音樂聲再起,一群美女們穿著艷麗的泳裝在碧藍的海水里暢游,各種色彩斑斕的魚兒穿梭往來,在舒緩輕柔的音樂聲中,人們沉浸在大海的安閑和靜謐之中。接著,一片佛國天籟回旋在舞臺上,銀幕上呈現出一派富麗堂皇的景象,我們仿佛漫步在曼谷街頭,溫馴的大象用鼻子為街道灑水,纏著布帕的印度藝人吹著豎笛,眼鏡蛇伸長脖子在跳舞……一幅圖案伴著一段樂曲,一段樂曲舞動一組噴泉,帶著我們走進一段又一段故事,漫游一處又一處仙境。
在接近尾聲時,演出進入一個新的高潮。隨著激昂高亢的音樂,噴泉噴射出萬道霞光,形成無數道彩虹,突然間傳來“轟、轟、轟”的電閃雷鳴,一團團煙火騰空而起,整個廣場驚心動魄。在流光溢彩變幻無窮的圖案的映襯下,主持人與我們揮手告別。
——節(jié)選自作者游記《南洋風情錄》
漂流的生命
寶應實中 陳連林
在汽車一掠而過中,兩處地方的墳墓深深嵌入記憶中,它們讓我想起生命中的一些話題。
汽車在駛向桂河景點途中,經過北碧府。導游說:“看,左邊是二戰(zhàn)中在緬泰鐵路修建和桂河大橋戰(zhàn)斗中犧牲者的墳墓。”扭頭看去,先是一片華人的墓地,每個墳冢前有豎立的碑,卻不知道上面有沒有文字,或是什么文字。繼而是歐美人的墳墓,前面有十字架,幾個金頭發(fā)的人逡巡其中。當墳墓在視線中快要消失時,我的眼神是專注的。夕陽下的墳墓顯得凄涼而冷落,雜草不很茂盛地在石縫間生長出來,只有近旁的公路喧嘩著。參觀桂河大橋時,我有點魂不守舍,連照片也忘了拍,腦中總是將眼前冰冷的鋼鐵大橋和剛才的墓地疊加在一起。站在桂河大橋中間,腳下的河水扭著旋渦暗涌著。我想著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歷史的巨大車輪裹挾下,一群英美人被日軍俘虜并且在和日本人的智力比拼中修橋,最后當知道日軍建橋的罪惡目的后炸毀桂河大橋,很多人將生命長留在桂河旁。他們從萬里之遙漂流到偏僻的桂河,在熱帶叢林中受盡凌辱,最后為了尊嚴用生命殉道義,這一段悲壯慘烈的歷史曾拍成影片《桂河大橋》而獲奧斯卡獎。漂流的生命之花開得如此燦爛,他們的生命不是在漂流中萎縮,而是熱烈地綻放。桂河大橋是嚴肅的,拒絕褻瀆;桂河大橋也是厚重的,遠離膚淺。無數先前與之毫不相干的生命漂流到此,并為了正義停止了流動。當然,這之中也流淌著無數被俘虜和強制征集來的華人的鮮血。我在桂河大橋上走著,用腳丈量著生命的長度,心卻飛向夕陽下孤獨的墓地:不知他們父母的靈魂可曾探望過躺在異邦心愛的孩子?是否他們在清明時節(jié)收到哪怕一張來自故鄉(xiāng)飄零的紙錢?是否在金色的晚霞下有人為他們奏起溫暖的安魂曲?
夜晚在桂河上乘船漂流,聞著淡淡的桂花香,看著兩岸如豆的燈火,如隔凡塵。很多人都在生活中以不同的姿勢漂流著,我時常做著漂流的夢,腳步卻始終未曾移動。桂河邊的靈魂在被動艱難的漂流中,在孤獨的戰(zhàn)斗中,沒有失去做人的尊嚴,他們是高貴的;而今天他們躺在路邊如此落寞。在熱鬧中,我默默走向船尾,向桂河中倒一杯酒,并長久注視兩岸的群山,想和墳墓中高貴的靈魂共舞。
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三寶井遺址背靠一座山,當地人稱這座山為“中國山”,因為山上全是移民來馬六甲已逝的華人墳墓,它們綿綿延延密密地擁擠著。在土地觀念很濃的中國,靠近大海的一些廣東、福建人不安于貧困,告別家人,勇于登上簡陋的帆船,順著洋流尋找生活的希望,其勇氣是可敬的。在漂流過程中,相當一部分人葬身大海;然而卻阻擋不住人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這需要冒險精神。立于三寶井遺址院中右側的鄭和應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航海家和冒險家,可惜的是除了炫耀明朝的強大和布施恩澤外,留下可供回味的東西很少,在我眼中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漂流。游覽圣寶羅山,以及流連于澳門的大三巴遺跡,我總是佩服那些傳教士(不是披著偽裝的侵略者),他們才算得上漂流生命的人,不避荒涼,不畏困苦,為著純真的理念,播種教義。在生活中,為了圣潔的理想,或者為了能掙脫原有的生存枷鎖而不停向前奔走的人,是有生命漂流意識的。他們有豐富的生活想象力,在漂流過程中,生命的張力得到擴張。換言之,流動的生命是活的,它體現著青春的野心和開拓進取的精神。
深夜讀《泰戈爾全集》,為一段話感動: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xiāng)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采果集》)
我之所以將目光深情留駐于兩處墓地,一是被生命漂流中的悲壯高貴感動,一是向在漂流中涌動的生命激情致敬。
漂流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