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初二學生晚自習,有學生小聲講話,絮絮不止,突然有人爆出一句:“誰再講話誰是我孫子!”底下一片嘩然,隨即變得鴉雀無聲。盡管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已司空見慣,然而隱藏在它背后的本質卻與我們息息相關:秩序與自由。然而,如此破壞秩序、維護秩序,或許都是對秩序的不夠認同;如此堅持自由、維護自由,或許也都是對自由的不夠尊重。
【愛自由】
自習課不等于作業(yè)課
淮安外國語14級10班 楊云驍
升入初二,自習便是常有的事。老師會布置一堆作業(yè),但凡想認真完成的同學,幾乎是沒時間再與別人講講閑話偷著笑的。但是,若在自習課上真的遇到問題,該不該提問?或者“講話”呢?
現(xiàn)實情況往往這樣的,自習課上只要有人講話便會被班干部怒罵,進而被老師嚴肅處理,甚至要請家長配合教育。于是大多數同學不敢小聲講話,偶爾有人咳嗽或小聲笑一笑,我們就會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趁機提高嗓門,哄堂大笑。凝固的空氣仿佛在一瞬間爆燃,壓抑了許久的心情也在此時幾秒內快速釋放。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自習課上講話,或弄出一些聲音,就是嘩眾取寵,不合時宜,不僅自己分心,對大家的學習也是一種干擾。
某天,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自習講話”,發(fā)現(xiàn)最多的詞條就是“自習課講話檢討”。我忽然想,這或許就是問題的所在:很多老師處理自習課上講話的學生,方法都比較單一,基本上是讓講話的學生寫檢討書。但是這并沒有什么實際效果,治標不治本,有的同學或許只是從網上隨便抄一篇應付一下,對于錯誤行為的本身并沒有什么深刻的認識。
我認為,自習課講話也不都是一件壞事,但要做到適度。比如,只要講話的聲音大小只與同桌兩人聽見,也未嘗不可。自習課上討論學習問題也是正常的,因為真理越辯越明,道理越講越清,許多學習問題正是因為討論而得到解決的,第一時間解決學習問題可以提高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習興趣。所以,我建議老師能真正地將自習課還給學生,自習課不等于作業(yè)課,討論學習問題不能與講閑話相提并論。對于講話者,首先要問清楚講話原因,做到提醒、引導,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習課的效率,讓學生更好解決學習困惑,發(fā)揮自習課的最大效率,讓學生正確地管理自己。我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講話”可以得到諒解與支持。
自習課非得安靜么
■ 賈仁明
晚自習,我們可以溫習老師白天教授的內容,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還沒有掌握或理解不透切的問題,以達溫故知新的效果。我們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尋找自己的優(yōu)勢潛能,實行多元化的強化學習與實踐,以求一專多能。在這里,我想建議,打破歷來晚自習不能講話、保持安靜的“傳統(tǒng)習俗”,讓我們進行充分的交流,互通有無。這樣,既幫助了同學,又深化了自己;既加深了同學友誼,又創(chuàng)造了和諧氛圍。當然,借交流之名而無所顧忌地隨意行走、大聲說話是嚴格禁止的。因為,社會需要的不僅是人才,更需要一個有著良好道德、高尚品格的人才。更重要的一點,通過晚自習,可以培養(yǎng)我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畢竟,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
【愛秩序】
請自覺抵制自習課講話
淮安外國語15級3班 劉心月
在我們班,自習課上經常有一些同學竊竊私語。這一現(xiàn)象嚴重干擾了自習課的安靜氣氛。對此,我認為自習課上講話是有害的。
首先,打攪了其他同學的解題思路。自習課的課堂應該是非常的安靜一個環(huán)境,大家都應該認真專注地寫作業(yè),或整理反思一天學習的內容。這時候更多的需要是個人的自習時間,不需要更多的討論。恰巧就在這時,傳來一些嘈雜的話語,我們當時聚精會神思考的思路說不定就會被打亂,有序的腦子也就變得一片混亂了。繼而帶來的是一絲絲的煩躁,尤其是數學學科需要靜靜思考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的茫然。
其次,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的行為也是一種對老師工作不尊敬的表現(xiàn)。自古就講究尊師重道,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美德,過去我一直忽視了它。我們要徹底理解老師教育我們的苦口婆心……上課不遵守紀律,決不是一件可忽略的小事!只要我們都有很好的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在課上就再沒有任何借口、任何理由去為講話開脫!
最后,自習課上隨便講話還會浪費很多的時間。俗話說得好: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珍惜在學校學習,每分每秒。自習課上,絕大多數同學都是在聊和學習是無關的話題。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還傳染其他同學一起,這并不是真的和別人好,而是在害自己和同學。上課就是學習,不論是什么原因在上課的時候講閑話都是很不對的,浪費了時間,更違背了做學生的原則。
自習課講話的危害很多,我們要去自覺克服。只要我們人人都能自覺抵制自習課講話,一定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便無自由可言
■ 區(qū)尚文
我們常常會忽略一些小問題,認為“這是一件小事,不會有太嚴重的后果”,卻沒想到積水成湖的后果。人如果在小事上不能把持,最終也不大可能在大事上持守。就像巨樹被白蟻蠶食,倒下只是遲早的事。
柏拉圖曾告誡一個游蕩的青年說:“一種習慣養(yǎng)成后,就再也無法改變過來。”那個青年回答:“逢場作戲有什么關系呢?”柏拉圖立刻正色說道:“不然,一件事一經嘗試,就會逐漸成為習慣,那就不是小事啦!”沒錯,像說臟話、發(fā)脾氣、找借口、貪吃零食、抽煙喝酒、賭博吸毒等等,在開始時都是不經意的,但是等到我們覺察自己有這種壞習慣時,大多已根深蒂固,悔之無及。這就是習慣的可怕。我們自以為崇尚自由,但是當我們養(yǎng)成壞習慣甚至上癮的時候,反而無自由可言,因為我們已經成為惡習的奴隸。
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說過:“不能控制自己的人,便無自由可言。”所以,早點克服你的惡習吧。不然,惡習最終會將你征服。英國劇作家王爾德也說:“起初是我們養(yǎng)成習慣,之后是習慣養(yǎng)成我們。”誠然,好習慣不容易養(yǎng)成,一旦養(yǎng)成便一輩子受用;壞習慣很容易養(yǎng)成,一旦養(yǎng)成卻一輩子受制。好習慣是最好的仆人,壞習慣是最壞的主人。你有權選擇其一。
讓我們學會自我管理
監(jiān)利新教育14級23班 楊可為
晚自習,顧名思義是給同學們自習的時間,每個人安安靜靜地做作業(yè)或復習這一天的功課,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就拿我們班來說,晚自習除非老師忍無可忍,發(fā)了脾氣教室才會安靜下來。記得那是政治晚自習,老師已經在上晚自習之前就來到了教室。因為之前是英語晚讀,同學們都在背書,晚讀下后,有的同學還在背書,有的在與其他同學嬉鬧,教室里吵成了一鍋粥。老師雖然看不下去,但認為這是下課隨它吧,上了課就會好的。可兩次上課鈴響完后,教室里仍然很吵。這時老師再也忍不住了,大發(fā)雷霆,頓時教室里鴉雀無聲,連掉了一根針都聽得到。
我不禁思考,為什么我們總是要等老師發(fā)了脾氣之后才會安靜下來,是我們怕老師嗎?我認為不是,只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自制力。如果每個人都能克制自己,這個問題就不復存在了。我們換位思考,假如自己是老師,并且是科任老師,在你的晚自習上學生們很吵,你是什么感受,勢必會對這個班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假如你是同學,你如果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學習,你學習得好嗎?另一方面,長期生活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耳朵也會受不了。既然對大家都不好,為什么我們要吵呢?
班委曾提議讓我們在教室時說話聲音小一點。一開始這個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可沒過數日,大家便忘了約定,說說說著,聲音就不覺大了起來,教室也隨著吵了起來。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班主任,無奈之下,只得規(guī)定晚自習誰吵就讓值日班長記誰的名字,報班主任處理。班主任對這些同學作出懲罰,情節(jié)嚴重者抄班規(guī)。其實這種“懲罰”是被迫無奈的辦法,但凡我們長點記性,學會自我管理,便能做得更好些,不是嗎?
下周一,我還會啞了嗓子嗎?
監(jiān)利新教育14級2班 羅夙怡
無可奈何自習課,欲發(fā)還休無名火,手執(zhí)教鞭獨徘徊。
——題記
哦!我的老天爺!下一節(jié)課又是自習課了,貌似又到了作為班長的我代理班主任管理紀律的時候了……這可如何是好?小生真惶恐極了!要知道,任憑你喊破喉嚨,敲斷教鞭,那些講話的同學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感化”。誰叫老師不在呢!算了,算了,“既來之則安之”我就盡力一搏吧!
終于,在某些同學的“千呼萬喚”中,自習課“始出來”了!我無語地站在講臺上,輕聲說:“你們表現(xiàn)好點,行不行?能不能別講話。!”他們都默不作聲地瞅著我,有種預感——這節(jié)課肯定是不得安寧。果不其然,開始的五分鐘尚且安靜。后來就不像個樣子了:雨天借著改正帶,悄悄的捎了個口信給黎銘。黎銘一個眼神似乎向露露傳達了什么,露露一低頭,對面的曹麗就了解了情況。只見曹麗向寧宇軒靠近,用手遮再嘴,不知在寧宇軒耳邊說些什么。就這樣一人一句,教室里的響動就越變越大,而且講話聲夾雜著桌椅碰撞聲,還加上一味濃烈的辣條氣息,不一會兒就沖斥到了教室的每個角落。
我快憋出內傷來,用力地拍了拍講臺,大聲呵斥:“安靜!”顯然,這并沒有什么用,他們只是瞅了我一眼就各干各的了。媽呀,噪聲越來越大,這分貝數,不亞于交通樞紐了吧?怎么辦?我只好不停地敲著講臺,拍著桌子,但這聲音剛一出就淹沒在講話地朝浪中,連一朵小白花都沒激起。就這樣過了十分鐘,我忽然冒出了一個念頭,這么做不是徒勞嗎?粉筆從手中“飛”了出去,壯烈犧牲,斷成三截。全班都驚訝的盯著我,我雙手上羊,若投降狀,說道:“我真拿你們沒辦法!”說罷,走下了講臺。
我回到座位后,大家都跑過來問我:“班長,你沒事吧?”我笑了笑:“能有什么事啊,沒事的,沒關系!”但我的內心卻不如表面這般平靜,我應該指責他們不自覺嗎?我應該責問其他班干部坐視不管嗎?我應該向老師討個說法嗎?還是,我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依我看,解決自習課上講話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調整大家們的心態(tài)。逐漸的自覺多了,動靜少了;沉穩(wěn)多了,浮夸少了;務實多了,虛無少了。如果我們自習課上認真的身影多了,講話的聲音小了。長此這樣養(yǎng)成習慣,那么下次周一,我還會啞了嗓子嗎?
我的張良計
淮安曙光初中部 李春龍
在班級管理中,自習課的管理是最能發(fā)映出一個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的。自習課的情況也是最能體現(xiàn)出一個班級的班風和學風的好壞。自習課上,因教室里沒有教師,學生往往會講話吵鬧。大多數班主任采用的辦法是讓班干部來監(jiān)督紀律,但基于班干部自身能力所限,效果也就不甚理想。我進行了長時間的反思,逐漸總結出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經常向學生宣傳教育,學生聽多了,自然就會接受了。他們在犯錯時,會產生負疚感,從而控制自己的行為,會少犯錯,或恥于犯錯。其次,相互制約。懂得道理, 卻不一定能堅持做到,這是中學生的通病。此時同學之間的輿論監(jiān)督就特別有用。比如,當教師不在教室時,讓每位學生寫出最吵鬧的和最安靜的學生名字,然后把學生寫出的名單加以統(tǒng)計。“最吵”的學生聽到后就會想:“原來我是最吵的一個人,我可得改正了。”排名靠前的學生聽到后也會想:“下次可要注意了,再多幾票我也成了最吵的人了。”這樣學生處于相互監(jiān)督之中,學生會促使自己注意在同學中的形象,從而進行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當然適當表揚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位學生在經過努力后,心里總希望有人能肯定他的成績,那樣他會覺得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會更加努力。
這是我的張良計,從實際出發(fā),有效管理,我相信我們班的自習課一定會越來越安靜。
【愛智慧】
康德: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伍爾夫:為了享有自由,我們必須控制自己。
克雷洛夫:不要過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
麥奇生:自由不僅為濫用權力而失去,也為濫用自由而失去。
羅斯福: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
林肯:給別人自由和維護自己的自由,兩者同樣是崇高的事業(yè)。
穆勒: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黑格爾: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羅曼·羅蘭: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一個國家的絕對自由是混亂。
加繆:自由應是一個能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王小波: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寫在后面的話】
這一案例來自一位老師的教育隨筆,第一次閱讀時吃驚不小,當時就有抽取出來做一案例的想法。后來,就成了本期本版的話題,征集到19篇師生來稿——校報最受歡迎的版面除了新聞就是文學,3-5版向來不溫不火,習以為常。
但,編者最憂心的:不是數字少,而是常規(guī)的缺位與教育技藝的缺失。19篇文章中,只有1篇來稿對孩子的臟話提出了異議,認為這孩子不應當說臟話,太不文明了。也許有人會說:這我早就注意到了,不過沒說罷了。
好吧,臟話略去,這學生憑什么可以大聲指責別人,誰賦予他權利了——哪怕班長也沒有這權利的;只因為“隨即變得鴉雀無聲”,當班老師就可以怡然自得么?如果有第二位同學站起來反唇相譏,當班老師應怎么辦?進一步追問:這次耀武揚威后,這大聲爆粗的娃兒會不會養(yǎng)成了爆粗習慣,借勢欺壓別人的習慣?再想下去,脊背出汗了。
底線有守,創(chuàng)造無限。多些追問探索才可以撥云見日,夯實教育的根基;多些行動才能突破與創(chuàng)新,換取師生的共同成長。
美好的教育是無數精彩細節(jié)組成的。關于自習課的研討,還沒完。(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