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是讀書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很多時候,我們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fù)記憶,其實他們?nèi)允菨撛诘。在氣質(zhì)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dāng)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墨韻書痕】
淮安外國語16級17班 蔡媛欣
我素來愛看書。是的,素來,從小到大。因為我堅信,閱讀讓我感受美好。
閱讀有很多種,我喜歡浸潤在午后的一線陽光之中,靜靜地閱讀,細(xì)細(xì)品味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每一個符號,與作者心靈對話。
喜歡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第一段文字,極簡單也極質(zhì)樸。字里行間,無不流露作者對生活最簡單美好的奢望,一弦一柱,一枝一葉,華年盡是美好。猶記讀罷此段,陽光溫暖地正正好,灑在紙上,落在心上。每一個筆畫的美好,猶如海風(fēng)一般撲面而來。一幢簡陋的房子,門前便洋溢著春與海的氣息。海子一生縱然不幸,卻也依舊遮不住對美好的無限期待與向往。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韶華猶如閃電般易逝。留不住時間,留得住回憶。把美好幸福的回憶,皆化作筆墨,與別人分享。學(xué)業(yè)繁忙,我卻也想像海子一樣,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想象著,一米陽光,稀稀疏疏地落在紙上。坐在桌前,凈手,鋪開信紙,挑選最愛的筆,鄭重地落下,工整地寫下每一行字,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問候與祝福在腦海中整理了千萬遍。想象遠(yuǎn)方的那個他收到信的反應(yīng),定是詫異,激動與興奮吧。一張信紙送去了一紙的美好祝愿與滿腔懷念。亦給自己帶來美好、歡樂與幸福。想來,理解海子與親人通信的幸福,并不困難,哪怕那幸福只是一道閃電。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便是詩的結(jié)尾了。生活的美好需要自己去創(chuàng)造。有無數(shù)的微小河山被忽略,成了無名野山,野河。而他們,并不是那般平凡,只有細(xì)心發(fā)現(xiàn)才能體味它的美。傾盡自己的美好,注入他們幸福的名字,整個世間也豁然明亮。“峨眉”自有他的詩意,“珠穆朗瑪”也少不了他的高聳,每一個名字都會令山河驕傲,為之奔騰。
匆匆擦肩的陌生人,這一見,也便是一縷緣份,有緣皆美好。陌生人,海子祝福你,我也祝福你。愿你終會在向往的生活中,感受屬于自己的一份美好。
閱讀著這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無須面對大海,感受到的美好已驀然在我周圍盛開,融入我的心靈。
(指導(dǎo)老師:宗林林)
一書一世界
監(jiān)利新教育16級16班 張高
歌德曾說: “一書一世界。”我嗅著文人墨客的墨香,久久沉醉。品味那如詩如畫的唐詩宋詞,唇齒留香;淺談那豪放婉約的詩人詞人,頓生敬畏。抑揚頓挫的詩詞,傾訴內(nèi)心的感情,談?wù)撊碎g的情怨。
異曲同工之妙,優(yōu)美的詩詞,悄然浮現(xiàn)在腦海。“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的這首詩,勾起了每個人心中那根未撥的弦,彈奏著惜別的曲調(diào),散發(fā)出無限的鄉(xiāng)思;“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片落葉,一片泥土,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世間的真情,心靈的透凈;“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透過密林山澗,仰望涓涓細(xì)流,一幅美好的畫面,撥開綠葉,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浮沉間,有了詩詞,這個世界才變得詩意。
我閱讀著文豪大師的作品,暗暗感動。感動于那些細(xì)微的小片段,都能綻放出精彩;感動于那文字奇妙的排列組合,顯現(xiàn)出的哲思;感動于那一路的風(fēng)景,彌漫的花香。歷經(jīng)了甘甜的春夏,回味了艱苦的嚴(yán)冬,彰顯了大師的風(fēng)采。魯迅、巴金、朱自清……每一個作者都有不同的生平,各自的故事,他們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手中的筆,從未停下!冻ㄏκ啊,回溯兒時的自己,唱著童年的戀歌;《春》,帶我們走進春天的大自然,享受鳥兒與花香,溪流與微風(fēng);《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的世界即使是一片黑暗,但她以希望與堅持,收獲了內(nèi)心的愛與光明……浮沉間,有了文學(xué),這個世界才變得文藝。
我踏著史學(xué)大家的腳步,不曾停留。歷史的印跡在我腦海中浮現(xiàn),嘆息不斷,悲聲不止。有過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有過盛世清平的年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帝王的明暗也注定著國家的長久。回溯千年,我們創(chuàng)造過不少的傳奇,也有著了不少的遺憾。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創(chuàng)造了千古未有的長城,功成名就的背后,顯露出帝王的殘暴;漢,“文景之治”,“光武中興”,一代的盛世由此展開,清明的帝王總能長久。毛澤東曾在詩中嘆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世間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也不斷更迭,歷史的足跡越走越遠(yuǎn)……浮沉間,有了歷史,這個世界才變得精彩。
在這奇幻的指尖世界里,我看見了生活的縮影,嘗遍了生活的百態(tài),學(xué)會了認(rèn)真的思考,學(xué)會了理性與睿智。
我愛這指尖世界。
離成長最近的地方
——讀《城南舊事》有感
淮安外國語學(xué)校15級11班 劉書妗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一條條古舊的胡同,一道道縱橫的小路,一座座滄桑的房屋,一棵棵挺立在庭院中的樹……陽光散落在某個角落,蛛網(wǎng)在墻角隱隱約約,偶然經(jīng)過的行人在路上投下漸漸拉長的影子……一切都靜謐美好,亦真亦幻。
林海音帶給我們的這本《城南舊事》,將我們帶到了她童年時生活的城市的一角。那里埋藏了林海音童年時的腳印,遺落了她童年時的回憶,一條條古老的胡同巷子在時光的流逝中漸次變化。書中給我心靈上沖擊最大的莫過于《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章節(jié)。在這一章里,六年級的英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成長的滋味:爸爸的離世、即將畢業(yè)離開自己的母校,這些成長的考驗,讓英子變得更加堅強。整篇都讓人感慨這個小姑娘成長的迅速,從好玩調(diào)皮的小孩子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英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所表現(xiàn)的堅強,讓人感慨而又心疼。
其實,這本書中還有一個詞,它深藏不露,卻總是出現(xiàn),這個詞就是“離開”。這是個讓人心碎的詞,一直貫穿著這本書。在每章的末尾,總有一些事、一些人離開了英子。秀貞和妞兒的匆匆離去、小偷被警察抓走、蘭姨娘和德先叔的離開、最后連爸爸也離去了……他們都離開了,只剩下散落在記憶中的印象,依舊光輝耀眼。離開,離開,離開……一次次的離開,一次次的成長。
那么痛苦的離開,卻是離成長最近的地方。在痛苦中成長,在破繭中學(xué)會堅強。
(指導(dǎo)老師:林以廣)
【時光綿綿】
時光綿綿念《邊城》
淮安曙光初中部14級9班 馬良宇
《邊城》,一幅古老靜止的邊城風(fēng)景畫。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的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便是這幅畫卷中最美的風(fēng)景。
《邊城》里的邊城是個如水的小城,和諧、平靜,城里孕育著一代代淳樸的邊民。就在這個小城中有個水一般的姑娘——翠翠,她恬靜淡雅,攜一片浪漫美好,譜寫了一段愛的篇章。
記得初讀這本書時,我便愛極了邊城中的景,流連于其中,心便洗盡了鉛華,深深地淪陷其中。記得邊城里那朦朧的月景下,蛙聲綿綿。月光輕柔的灑在吊腳樓上,天外,星空下似乎還回蕩著儺送的情歌,彌漫一種幸福的味道。邊城中的景,匯聚著濃濃的湘西風(fēng)味,細(xì)細(xì)品讀,便覺得心隨文字的指引,來到了那個湘西小鎮(zhèn)。一切的一切都映之腦海,揮灑不去。
最令人難忘的莫過于那邊城中的人,他們平凡如草芥,卻淳樸得讓人感動。他們與那塊生養(yǎng)了他們的土地血脈相連,渾然一體。夕陽西下,老船夫駕著一葉扁舟,哼唱著亙古的漁歌,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蕩漾著。沒有世俗的紛擾,沒有人事的紛爭,我浮躁的心也因此沉靜了下去,只是想靜心好好去讀這一本書。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一句“我又采到一株虎耳草啦。”這似乎讓我看到翠翠初嘗愛情的開懷,感受到了她那一顆純粹而質(zhì)樸的心。我似乎覺得自己的心靈,正隨著時間的延伸被邊城的光輝蘊養(yǎng)著,至純至美。
邊城的那段情,抵達了我心靈的最深處,滋養(yǎng)著我的靈魂。那簡單純粹的愛,是一曲湘西生活的歌。是天保對儺送忍痛割愛的胸懷,是儺送對翠翠無限的深情,是老船夫?qū)O女的摯愛,這些豐富的情感點綴出一個多彩的邊城,貫穿了我的心靈,撐起了我心中的那片藍天。
善良的人性,質(zhì)樸的憂郁,尊重古禮的美德,于綿綿時光中念邊城,你的璀璨,照亮了我的歲月。
寶釵、寶釵,越完美越荒涼
淮安外國語16級17班 陳雨
一身半新不舊的襖,濃密的秀發(fā)挽成一個漆黑油亮的鬏,臉若銀盤,眼如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安靜寡言地坐著。這是寶玉第一次見到的寶釵,其實,能與這樣美人共度一段金玉良緣,寶玉何等幸運。也許,以中國古代的審美觀念,寶釵無疑更宜室宜家,但我認(rèn)為,她的完美使她越發(fā)荒涼。
曾經(jīng)的寶釵,一定也是個單純開朗的女孩。在父親的羽翼下長大,她一如黛玉、湘云,只知作詩撫琴,風(fēng)花雪月,看哪些不該看的閑書?墒,父親離世,懦弱的母親,紈绔的哥哥,使這個女孩承受了太多超出她年齡的責(zé)任。記得書中有一回,湘云撿到一張當(dāng)票,在姑娘們還不知當(dāng)票為何物時,寶釵早已深諳經(jīng)營之道。探春打理大觀園,她只消瞟幾眼,便可知每月能省下多少錢,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形成的。在哥哥薛蟠闖禍之后,寶釵還得用銀子上下打點,收拾爛攤子。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她過早地成熟起來。
寶釵是冷的。她的冷不同于黛玉、妙玉、惜春等人的冷。黛玉之冷是不在意世俗、孤芳自賞,妙玉之冷是對臟的鄙視與輕視,惜春之冷是在深院里對自己本性的一種保護。只有寶釵,是深入骨髓的冷,仿佛看破紅塵。薛姨媽曾經(jīng)說過,寶釵不喜歡那些小女孩的東西,她的房間如雪洞一般干凈?吹竭@里時,我只覺得一陣恐怖,十四五歲的花季少女,居然如此淡泊,在一起事面前,她仿佛都是一個旁觀者,冷眼傍觀,隨時準(zhǔn)備撤退,看慣了沉浮。端莊大方是沒錯,可是人無癖不可交,人無疵不可交。她的完美使她不像一個真實的人,只有當(dāng)下,只有現(xiàn)實。
正因為如此,賈母一開始所鐘意的孫媳婦并不是寶釵,而是薛寶琴。相比寶釵,寶琴活潑開朗、俊俏,有這個年紀(jì)的女孩應(yīng)有的風(fēng)范。同樣,寶玉才會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思念的卻仍舊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因為只有黛玉,與他同悲同喜,一起感受過愛與哀愁。
(指導(dǎo)老師:宗林林)
童年萬花筒
——讀《花臉》有感
監(jiān)利新教育16級26班 夏添睿
“但對小孩子們來說,過年的魅力還有更深一層的緣故。”如果童年是流星,它將照亮我內(nèi)心的宇宙。
說到童年,就不得不提過年,馮驥才老先生筆下《花臉》中的年是多姿多彩的。在年至?xí)r,兒時的他與一個大花臉和一把大刀一見鐘情,二話不說就買了下來。此后,他常常在客人面前戴著花臉,舞著大刀進行表演,不管誰見了都說好?珊脡艨偸侨菀仔眩瑳]多久,他因自己的愛出風(fēng)頭在過年后喪失了自己鐘愛寶物。因著這個教訓(xùn),竟還悟出了一個道理:得在有限的自由里勒著自己,當(dāng)心以后加倍算賬。
想到這里,我回憶往昔,不禁想到了兒時的年。小時候,對于男孩子而言,過年時最喜歡的事莫過于放鞭炮了。跑到巷頭的小賣部里,遞上一張發(fā)了皺的五元紙幣,頃刻,便換來一盒粗糙卻閃著亮光的鞭炮。太陽的余暉灑在薄錫般的雪上,街上喜氣洋洋,每家每戶都紅撲撲的。我走向一塊曠地,從口袋里拿出一個油膩膩的打火機,隨后,便從盒中抽出一根鞭炮,小心翼翼地把鞭炮放進雪中、點燃,然后,迅速跑向不遠(yuǎn)的土堆。下一秒,雪中的小精靈就活了,它們跳躍著、飛蹦著,離開依偎的土坑,閃過斑駁的影子,任金色的閃光燈照耀在自己銀白的舞衣上,進行一場華爾茲的表演。它們眨著眼睛、搖著手,向我打著招呼,變換著各種舞姿。有時像一朵飛濺的白色浪花,有時像一朵晶瑩剔透的雪菊,有時像一只撲扇欲飛的海鷗,有時像一個搖晃著耳朵的雪兔……這是一場天然的表演,真是美不勝收。我揉搓著發(fā)紅的小手,深棕色的眼睛閃著快樂的光芒,踢踏著路邊的石子。冬風(fēng)載著夕陽而歸,把天空染紅了,屋檐前的冰棱子倒立著,滴答滴答地彈著鋼琴曲,小水洼在陽光的照射下,涂抹著七彩的光芒。我摸了摸口袋,用盡全身力氣奔向巷頭,邊跑邊喊著:“老板,再買一盒鞭炮!”
如今,已尋不著這樣的年了,但每每回憶,它都給我的生活抹上一片璀璨。童年的萬花筒大概只能于書中讀到了。
【至情至性】
清秋欲到懷三變
淮安外國語15級15班 張宇寰
我第一次知道“三變”是十歲,讀過他的一句詩怎么也忘不了,那句便是《蝶戀花》當(dāng)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彼時讀這句時只覺感情篤深,耐人尋味。后來聽人說三變不過是個放蕩形骸的市井浪子罷了,詞格不高,比不上蘇軾這類大家。我開始對他充滿了好奇,果真是這樣的嗎?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我從他的作品《樂章集》中得知,三變姓柳字耆卿,因為他排行第七,所以一般人都叫他柳七。少年時代,和大部分讀書人一樣,他用心讀書,渴望爭取考得功名。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他得到了一首民間傳唱的曲子——《眉峰碧》,他將這首民歌寫在墻上,反復(fù)體會,悟得了填詞的技巧,我想這就是天命吧。
在通過了鄉(xiāng)試之后他到禮部參加考試,在此過程中他寫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句,例如:“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算孟光,爭知得我,繡閣話別太容易。”(《夢還京》)由此看出他對故鄉(xiāng)故人的懷念,可是懷念就是懷念,從此他卻再未歸去。在應(yīng)試的過程中,雖然已經(jīng)增多名額,但他都未考中。一時憤慨,《鶴沖天》有云:“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在又一次不中之后,三變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三變最讓我熟悉的詞莫過于《雨霖鈴》了,熔寫景、抒情于一爐,不得不讓人拍案叫絕,其中的詩句我至今都沒有忘卻,那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其中的“清秋節(jié)”,其實是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yuǎn),思念親人,離別愁緒,多么凄苦!
不知是真的累了,還是撐不住了,又或者是屈服了,在過了數(shù)十年放蕩形骸生活的三變終于考取了功名,此時他已經(jīng)47歲了。他改名為永,我想是取“吾心永恒不變”之意吧。在當(dāng)官的過程中他寫了反映民眾疾苦的長詩《煮海歌》。
三變啊三變,深情狂放是一變,放蕩形骸是一變,返璞歸真又是一變,三變?nèi)兤鋵嵱趾沃谷?在臨近清秋節(jié)的今天,我不禁又回想起三變,我仿佛看見了了那個放蕩不羈的人在秋風(fēng)蕭瑟的季節(jié)里,慢慢的走進我的心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他一生的寫照,三變究竟在何方?我想他在我的靈魂深處吧。沒有紛爭,沒有世俗,他就這樣安靜的歇息了在每個讀者的靈魂深處。(指導(dǎo)老師:李娜)
我的大山
——讀《麥黃黃 杏黃黃》有感
監(jiān)利新教育16級26班 萬思云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你的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你鬢角露了白發(fā),不聲不響你眼角上添了皺紋。”這是《麥黃黃杏黃黃》中的父親最生動的寫照。
這是一位一到麥子成熟的季節(jié)就到別的地方當(dāng)麥客的父親,幫別人收麥子掙錢。每次那位父親出門的時候都會給他們的兒女買很多杏子。于是當(dāng)父親出門后,他的兒女也在焦急的等待?墒沁@次這位父親到外地后,去了幾十天都沒有回來,他的家人非常著急。在第五天的時候,他終于回來了,原來現(xiàn)在有了現(xiàn)代化的機器,沒人再雇麥客了。他見沒有生意,就只好回家,路上遇到一個孤單無助的老婆婆就幫她收割麥子,在回來的路上發(fā)了燒,用僅剩的一分錢買了一個杏子,給他的兒女嘗。
我讀著,心想這位父親為了這個家四處奔波,只為給兒女百般寵愛,他寧愿所有苦都自己受,也絕不讓兒女受委屈、受傷害,他對兒女的愛多么深厚!本身貧困的他幫一位老婆婆割麥子,卻沒要報酬,這讓人肅然起敬。他是兒女們的大山,我也同樣有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他是我的大山。
那一天,暴風(fēng)雨打破了往日的平靜。大樹在狂風(fēng)的作用下,左右搖擺。要去補習(xí)的我不知所措,看看天,看看表,坐立不安。雨天讓人心情變得昏暗,一切事物都顯得無精打采,毫無活力。爸爸騎著電動車送我去,路上風(fēng)呼呼地吹著,雨肆虐的下著。我費力的在車后座上舉著傘,可是爸爸卻在雨里。我又用勁將傘舉高一點,可是依舊只能幫爸爸擋下一點點雨。一滴、二滴、三滴……雨輕輕地落在爸爸的頭上,慢慢從頭上滑落,從脖子滲進他的后背,到后來他全身都濕透了。我回想起父親平日里的辛苦,只為我能讀上好學(xué)校,一滴水從臉頰滑落,我以為是雨,但卻是熱的。
雨越來越大,大到我睜不開眼,爸爸一定也很難著清路,到了一個路口,堵車了,全都是汽車或是大貨車。我就要到了,可是這條長長的車道遲遲不肯有所進展,爸爸讓我下車先往前走,他隨后就到。我下車后,他將傘硬塞給了我。我邊走邊回頭看,爸爸緩緩的騎著車從汽車間的縫隙穿過。這次大雨沒有放過他,仍在拼命的往他的衣袖、衣領(lǐng)里鉆。
我眼睛模糊地看著他,意識到我的父親就如《麥黃黃 杏黃黃》那本書中的父親一般,或許他不偉岸,或許他不富有,但他依然是我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