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已春深
花開時節(jié),選一個明亮的清晨,手捧書卷,細(xì)讀慢品,在書海的柔波里徜徉。觸摸萬種風(fēng)情的紙頁,人世千般氣象在一縷書香的溫潤中閃光,炫彩,歌唱……
【筆墨傳情】
最是那純凈的溫柔
淮安外國語16級17班 杜乃雅
家里書桌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丁立梅的書。包裝精美,看它一眼,就有讀它的愿望。
她很樸素,不像別的作家,起一個拗口的筆名,文章內(nèi)容都是些生造詞。她的姓名叫丁立梅,筆名就要叫作“梅子”,多么貼切生活!好像看著她的筆名,就能想起清香爽口的梅子,金黃明亮的顏色,讓人垂涎欲滴似的。她的文章也照應(yīng)她的名了,陽光鋪灑在字里行間,讓人感到溫暖、舒服。
喜歡她的文題。簡單明了,如“四季小貼”、“人間好時節(jié)”……“四季小貼”,連四季都給你分好了的,原來春天不只是花開,夏日不只是蟬蟲呢喃,秋天不只是豐收,冬天也不是純白的雪。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景。美到下次再見此景時,情不自禁地想:“哦,這就是梅子寫的那個季節(jié)啊。”
喜歡她的文風(fēng)。她愛寫景,寫很常見的景,融入自己的感情。一朵花開值得喜悅一天,因落葉被掃盡而惋惜。情是純樸的、真摯的,又讓人不得不驚嘆于她將女子的細(xì)膩與柔和發(fā)揮到了極致?催^她的微博,每一季每一節(jié),都用自己的句子,或是“春去春又回,歲月又轉(zhuǎn)過一輪去”,或是“霜水滴滴”等,配上一張圖。圖上的她,笑靨如花,歲月靜好,眼睛純靜,靜得像一片湖。原是因了她生活的簡單素靜,才造就了這般的文風(fēng)。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中,她說:“幸福的秘決是什么?是欲望降到齊肩高,一伸手就能夠得到,又始終保持愉悅,不為難自己,不為難他人,不為難這個世界。”她將自已的真心與生活收錄進(jìn)書里,我每每見到它們都真真的歡喜。
最是那純凈的溫柔,洇染了流光。
(指導(dǎo)老師:程三寶)
慢慢走
淮安外國語16級9班 張澤文
再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時,讀到的是萬丈的親情,有時如疊泉的瀑布,層層磅礴溢出;有時又如山澗溪流,雖是細(xì)小卻依舊汩汩流淌,回味悠長。
龍應(yīng)臺的文字干凈極了,絕不做冗長的描寫,卻不是素面朝天的無味,一點文學(xué)的素養(yǎng)都沒有。摒去了浮華,剩下的都是悠久的沉淀。她的文字又是很生動的,精確地捕捉孩子看見的每個瞬間,將瑣事描寫得令人回味無窮,讓每時每段都有美好。
封面的內(nèi)襯里,印刷著這樣一幅圖片:砌得整齊的石階旁,是一條不寬的路,梧桐葉灑滿小路,一個幼小的孩子,低著頭,慢慢地走在前后見不到頭的路上。下面寫著“長長的路,慢慢地走”。不禁想起自己在這條路上也在走著,總是想朝著黑洞洞的盡頭走去,步履匆匆,或許我也該慢慢走,慢慢在這本書里跋涉了。
這本書總會令我回想,是否我在童年的時候也是這般混世魔王的樣子。
在讀到書的中后部安安有了弟弟飛飛之后的文章,我也有些疑慮,我有個弟弟,別人是否來拜訪時只關(guān)注二寶,讓我這個只比他們膝蓋高一點的老大站在門的陰影后,沒注意到客廳里還有一個孩子——他們本來認(rèn)識的孩子,讓我蜷曲在被子里哭泣。
唉!我還有長長的路,要慢慢地走。
【他山之石】
讀書苦樂
楊絳
讀書鉆研學(xué)問,當(dāng)然得下苦功夫。為應(yīng)考試、為寫論文、為求學(xué)位,大概都得苦讀。陶淵明好讀書,如果他生于當(dāng)今之世,要去考大學(xué),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難免會有些困難吧?我只愁他政治經(jīng)濟(jì)學(xué)不能及格呢,這還不是因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過幾下“棍子”,說我讀書“追求精神享受”。我當(dāng)時只好低頭認(rèn)罪。我也承認(rèn)自己確實不是苦讀。不過,“樂在其中”不等于追求享受。這話可為知者言,不足為外人道也。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xué)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jìn)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lǐng),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對質(zhì)。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nèi)國外,不問他屬于現(xiàn)代古代,不問他什么專業(yè),不問他講正經(jīng)大道理或是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
我們可以恭恭敬敬旁聽孔門弟子追述夫子的遺言,也不妨淘氣地笑問“言必稱‘亦曰仁義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和我們同一個時代,會不會又是一位馬列主義老先生呀?我們可以在蘇格拉底臨刑前守在他身邊,聽他和一位朋友談話;也可以對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產(chǎn)生懷疑。我們可以傾聽前朝列代的種種遺聞逸事,也可以領(lǐng)教當(dāng)代最奧妙的創(chuàng)新理論或有意驚人的故作高論。反正只要話不投機(jī)或言不入耳,不妨及早抽身退場,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門——就是說,拍地合上書面——誰也不會嗔怪。這是書以外的世界里難得的自由!
壺公懸掛的一把壺里,別有天地日月。每本書——不論小說、戲劇、傳記、游記、日記,以至散文詩詞,都別有天地,別有日月星辰,而且還有生存其間的多個人物。我們很不必巴巴地趕赴某地,花錢買門票去看些仿造的贗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開一頁書,走入真境,遇見真人,就可以親親切切地觀賞一番,別說些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連腳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見,而且頃刻可到。盡管古人把書說成“浩如煙海”,但書的世界卻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鄰”,這話絕不是唯心的比擬。世界再大也沒有阻隔。
我們沒有如來的慧眼,把人世間幾千年積累的智慧一覽無余,只好時刻記住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名言。我們只是朝生暮死的蟲豸,鉆入書中世界,這邊爬爬,那邊停停,樂以忘言。這“樂”和“追求享受”該不是一回事吧?
(選自《楊絳散文》,有刪減)
魯智深的高貴
鮑鵬山
《水滸》中的英雄,大多數(shù)是無謀的,不,正確的說法是“不謀”,他們做事,只是出于一種看起來比較簡單的價值判斷,如同李贄說的,出于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這種最初一念之本心,就是孟子說的是非善惡之心:對的,就去做,錯的,就不做;善的,就去扶,惡的,就去打。見義勇為,容不得反反復(fù)復(fù)的算計。
天堂一定是由這些簡簡單單的人物組成的,而精于算計的人只能組成地獄。
魯智深就是“不謀”的典型。
就做事而言,魯智深有兩個特點:
一是做前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
二是做后三不:不悔,不怨,不惜。不悔已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失去的。
他有一句格言: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
所以,他做事,堅決,干凈,徹底,不瞻前顧后,不猶豫不決,不三思而行。沒有那么多的算計,更沒有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就因此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但即使這樣,他也不思量,不后悔,對自己被毀掉的生活毫不留戀,并且,以后如何?也毫不在意。
他只有一條禪杖,一領(lǐng)直裰,一頂光頭,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飄飄然瀟灑走天下,難怪他是三十六天罡中的天孤星!
金圣嘆曾用四個遇字說魯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
這后面三句,我都沒有意見,只“遇酒便吃”四字,委實冤枉了我們的智深兄弟,他固然是好酒,但不貪酒,不酗酒,事實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為不喜歡李忠、周通的為人,滿桌的酒他便沒吃;在瓦罐寺,在極度饑餓中,面對著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請,他也沒吃;在暗中尾隨保護(hù)林沖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華州,急于救史進(jìn)的他,面對著朱武等人殺牛宰馬和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
他是率性而為的人,又是內(nèi)心極有分寸的人。
率性和分寸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很難。
率性可愛,有分寸可敬。
李逵比魯智深更率性,所以有時候比他更可愛。但李逵往往沒分寸,讓人害怕,所以沒有魯智深可敬。
武松分寸感極強(qiáng),所以很可敬。但不夠率性,所以不如魯智深可愛。
既可敬又可愛,這正是他高于李逵、武松等人的地方。
他的“不謀”,由于兩個原因。
一、他不怕。他不計后果,別人還在琢磨、猶豫,他已挺身而出了。
二、他不躲。“遇弱便扶,遇強(qiáng)便打”,這正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境界。遇到弱,還謀什么?扶就是了;遇到強(qiáng),還謀什么?打就是了。
魯智深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人,他的魅力,就來自于他的這種簡單,我們就愛他的這份簡單、單純,他幾乎是隨遇而安,坦然接受命運。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挫折和轉(zhuǎn)折,是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之后,不得不做了和尚。他在軍界特別適合(他武功一流),并且已有相當(dāng)基礎(chǔ)與人緣(老種經(jīng)略相公與小種經(jīng)略相公都很欣賞他),按說前程遠(yuǎn)大。一下子變成了他極不適應(yīng)的和尚,按我們的想法,他一定非常痛苦,但是,他竟然坦然接受了。
而且,接受之后,他竟然就認(rèn)了,以后他有很多還俗再做軍官的機(jī)會,他都終身不改——一件直裰,一穿終身。令我們非常吃驚的是,他還就真的成了正果。
嗨,誰知道我們的正果在哪里等著我們呢?這世界上的事,誰能說得清呢?我們自己算來算去,機(jī)關(guān)算盡,誰知道上帝會怎么撥弄我們呢?套用“讓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這句話,讓上帝的歸上帝,自己的歸自己吧。
什么是上帝的?不得而知;什么是我們的?擔(dān)當(dāng)在人間碰上的一切。
簡單到最后,就是智慧。
魯智深是什么?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高貴,是一種令人心儀的氣質(zhì)!端疂G》這部小說給我們樹立了一個人格精神坐標(biāo)。
——摘自《鮑鵬山新說〈水滸〉》一書
【書海徜徉】
身邊的風(fēng)景
淮安曙光初中部17級12班 張馨怡
夕日欲頹,明月升起。皎潔的月光透過樹梢,灑向大地,籠罩著小小的村莊,一切顯得靜謐而又和諧。
屋內(nèi),一個小人在燈光下看著書,暗黃的光影映在墻上,水仙花悄然綻開,我的淚也倏地掉落在書頁上。時光如梭,漸漸長大的我已很少流淚了,可那一刻,我內(nèi)心的柔軟再一次被觸碰。
《五點的黃昏,一只叫八公的狗》,我的指尖劃過這片文章,又再次捧讀起來。這是作者丁立梅看了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寫的觀后感。八公,一只被遺棄在火車站的小狗,路人很喜歡它,卻沒有人來領(lǐng)養(yǎng)它,直到帕克的出現(xiàn),它有了最好的歸宿。此后,帕克的生活里多了一個生命的影子。
早晨,八公與帕克打鬧著到了火車站,目送帕克的離去;傍晚五點,八公會準(zhǔn)時在這里,等著火車的到來,火車門的打開。久而久之,車站附近的人們也離不開他們,仿佛這就是身邊最美的風(fēng)景。
可是突然有一天,八公怎么也不讓帕克離開,這讓他很疑惑。我與作者一樣,相信狗是能預(yù)感到災(zāi)難的。果然,帕克一去不復(fù)返,倒在了大學(xué)的講座上。噩耗傳來,他的妻子怕睹物思人離開了,彼時,女兒也已出嫁。女兒回來將八公帶走,繞過很多彎,走了很多路,為的就是讓八公忘掉這一切。新家很好,可是沒有帕克。
八公順著記憶,回來了,回到了火車站。日復(fù)一日,春去秋來。門開,門關(guān);再開,再關(guān),卻始終沒有帕克的影子。
終于,它無力地倒下了。
那一刻,水仙開花了;那一刻,月亮在天空收斂了光芒;那一刻,我流淚了。原來,內(nèi)心的柔軟一直都在,它被一只叫八公的狗喚醒。自以為長大的我是不是也忽略了身邊看似尋常其實彌足珍貴的人和事?在別人的故事中感動,其實我身邊每天也在演繹著溫暖的故事,只是因為日復(fù)一日,所以一切都變得習(xí)以為常了。此刻我才意識到萬不可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何需苦苦尋覓?身邊的風(fēng)景即是最動人的美景。
與書結(jié)緣
淮安曙光初中部17級12班 孫妍
與你相遇,如遇知音,終成莫逆。
歲月流逝,云卷云舒。在時間的長河里,我長大了,由一個懵懂無知的孩童成長為如今一個熱愛讀書的少年。
幼時的我是個喜歡聽父母親講故事的孩子,那時我常常依偎在母親那溫暖的懷抱中,仿佛那是我的“童趣天地”。聽著母親講述的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童話故事,我慢慢的進(jìn)入夢鄉(xiāng),開始編織起屬于我自己的小故事。
后來上小學(xué)了,我在老師的教導(dǎo)下逐漸認(rèn)識了一個個蘊藏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漢字,讀了一本本畫著五顏六色的圖畫的連環(huán)畫,那時的喜悅不言而喻。再長大些,我不再滿足于《海的女兒》、《白雪公主》了,而是開始期待更加深奧的書,我渴望從中汲取到力量。于是,我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感受到了海倫·凱勒的堅強(qiáng)不屈;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明白了主人公保爾的高尚品德以及人生的真諦。我懂得了當(dāng)上帝為你關(guān)上一扇門時,或許又為你打開了一扇窗。
讀書,我與他結(jié)緣,也同他續(xù)緣。因此,讀書現(xiàn)已成為我的習(xí)慣。看吧,在暖陽的撫照下,我讀到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感受到了“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美好景象。漫步小橋岸邊,楊柳隨風(fēng)舞動,讓人心醉。
在春光爛漫的日子里,我與讀書結(jié)緣,如結(jié)識良師益友,與他們進(jìn)行一次次美妙的旅行。朱自清先生帶我參觀了清華園的秀麗;余秋雨先生帶我領(lǐng)略了敦煌的神奇瑰麗;三毛帶我騎著駱駝,穿過漫天塵土的撒哈拉大沙漠,去探索遠(yuǎn)方的風(fēng)土人情……
書香伴我成長,是習(xí)慣,也是今生我與他續(xù)寫不斷的緣分。
【難念的經(jīng)】
舟行書海
濱河淮外18級13班 李昭燁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xué)海無涯苦作舟”,可見自古以來讀書是件辛苦的事,這就需要我們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對待讀書?墒敲鎸“攔路虎”我們常常無從下手,囫圇吞棗,常常只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是只要我們熟練地掌握了讀書的方法,那么就能駕著“苦舟”徜徉于書海!
現(xiàn)實情況是身為學(xué)生的我們常常在閱讀時因無從入手,使自己的“苦舟”丟舵棄帆,最終沉沒于書海。由此可見,讀書方法的丟失是我們學(xué)生莫大的悲哀。
作為學(xué)生,我們讀書應(yīng)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讀書前對文章寫作背景做一些資料的收集整理。這樣既可以增加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的效率,又能夠結(jié)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是圈點勾劃。閱讀中外名著時,由于創(chuàng)作時代的不同,會有許多我們不能理解的字詞和情感,這就需要我們做出標(biāo)記,及時查閱資料,更加透徹的了解書中的內(nèi)涵,并將自己融入其中,做到身臨其境,推己及人。另外,遇到書中的好詞好句,我們要汲取其中的精華,為自己的成長潤色。
三是邊閱讀邊做批注。在閱讀過程中,對于文章的寫作技巧、首尾段、思想感情,我們要做批注,這樣可以加深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并且做到靈活運用,使我們的寫作水平得到進(jìn)一步提高。
四是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xué)、家長、朋友交流自己的閱讀內(nèi)容及感想,剛開始分享時可能會有磕磕絆絆,但是隨著分享次數(shù)的增多,開始時出現(xiàn)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們的語言表達(dá)能力也在分享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興趣,舟之槳矣!勾劃,舟之帆矣!批注,舟之舵矣!分享,舟之港矣!讓我們舟行書海,乘風(fēng)破浪,讓知識之舟駛向成功!
(指導(dǎo)老師:李曄)
走進(jìn)書中的世界
漣水濱河初中部18級5班 戴依杭
讀書固然難,作家創(chuàng)作的個人性化傾向,使得讀者與書中的觀點很難完全一致,一旦讀者偏離了已有的軌跡,那么讀書也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其實只要走進(jìn)書中,走進(jìn)書中的人物,走進(jìn)書中的小社會,體會作者的小觀點,讀書可能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譬如卡夫卡的《城堡》,也許正常人看到一半就棄書而去,很難理解中書的思想,認(rèn)為城堡里只有苦難,只有權(quán)威。若放下自己的想法,想象自己是作者,跟著作者走,跟著作者的思維走,可能城堡的前方也有光明,有一種卡夫卡一生都在追求,而正常人卻很難體會到的東西。
神異的東西自然是有趣味的。看久了《西游記》,或許對悟空的除惡揚善早習(xí)以為常,或許不再覺得八戒可愛,或許固執(zhí)地討厭庸俗的唐僧。若放下一切偏見,走進(jìn)那個奇異的世界,為每一次成功拍手叫絕,為每一次苦難擔(dān)份心,或許不知不覺中《西游記》已讀完,而那八十一難的驚心動魄卻仍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所以在我看來,絕非為了讀書而讀書,是帶著自己的心,走進(jìn)作者的精神世界,如此這般,讀書,也并不很難。
(指導(dǎo)老師:付佳)
【且讀且思】
不負(fù)韶華
——讀《活著》有感
監(jiān)利中學(xué)18級7班 李鑫怡
不要為了活著而活著,而要在忍受艱難與困苦中,找尋到活著的意義。
人的一生是不能重寫的歷史,并不是所有留下自己足跡的人都敢于正視自己的歷史。主人公福貴可謂歷經(jīng)了這世間百態(tài),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他成為了孤獨老人,與一頭臨近暮年的老牛相依為伴。長此以往,他不知道這條隧道有多長,他只是不肯停歇地向前爬行,年少有為的他舍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失去理智的追逐玩樂,讓這一生荒度于年少,妻子的離去讓他失去了整個世界。最終,他成為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不幸者。談到他的一生,他只是不停地?fù)u頭,臉上雖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又垂下頭。他的眼角微微的泛紅,卻流不出淚,如果流淚能訴出所有的痛楚,那這世間的苦痛豈不都被磨滅,又哪來的那些故事?
對于那些跋涉在茫茫戈壁的人來說,在沙漠中不停地尋找海市蜃樓便是他們的信仰,這樣有目的地活著才意味深長,只因有了那幻象的吸引,才能忍住饑渴,忍住疲憊,走出大沙漠,免于一死。活著,是一種苦難;活著,要不負(fù)眾望,不負(fù)時光。
對于我們來說,在學(xué)習(xí)與成長的這條艱苦卓絕的路上,或許會無數(shù)次地跌倒,在那之后,喘息著匍匐前行,積蓄力量,厚積薄發(fā)。成長是歷經(jīng)痛苦與彷徨,最后給自己一段沉默的時光。因為歲月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去,根本不會理睬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這個世界里,眼淚只是排遣痛苦的工具,當(dāng)淚流干了,你也就成長了,在如花的時光里,不要讓活著僅僅是活著。
那個老人站在枯老的樹下,仰望著天空。活著,只愿不負(fù)韶華。
【讀書小語】
讀汪曾祺的書,從散文到小說,我都覺得有一種水的味道。而且是一大片、廣闊無垠而且霧氣繚繞的水。有水的味道、有蘆葦和菱角的味道,甚至可以有一些小木舟的味道。
張愛玲的書,我就覺得有一股閣樓的味道,陳年的木板發(fā)散出潮濕、壓抑的氣息,但很輕。有陽光入照閣樓里,木板上的青苔在陽光下蓬勃著,即使一切都要干枯,在光和影的夾縫中,在閣樓上,是被遺忘的一種種悲愁,就像是晚霞的味道。
劉亮程的書,是在陽光下的干草垛。牛在搖它的尾巴,深秋里的斜陽,有老狗的叫聲。影子在追著孩子跑,天邊有大火。
——淮安外國語16級13班 徐昊
“攔路虎”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qiáng),你強(qiáng)它就弱。趕緊克服惰性,開始打敗它們吧!
——漣水濱河初中部18級6班 李詩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