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與書香伴流年
饑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自在觀】
人生自有詩意
——讀《十四個詩人》
監(jiān)利新教育 徐國喜
這兩天,深深地被《十四個詩人》所吸引。——讀《十四個詩人》
監(jiān)利新教育 徐國喜
這本書的作者黃曉丹是一位八零后,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曾經(jīng)師從葉嘉瑩先生,得古詩詞真?zhèn)。她詮釋古詩詞的方法有點特別。她從眾多古代詩人和詞人中,擷取十四人,并以一種獨特的邏輯,兩兩配對,圍繞友情、孤獨、死亡、別離等主題,將自己的成長的微妙體驗和古詩詞融為一體,以一種現(xiàn)代女性的情感,感知和詮釋古人的心靈。
她將王維和李商隱放在一起,通過對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孟城坳》、《南坨》、《終南別業(yè)》和李商隱《昨夜》、《天涯》、《流鶯》、《碧城》的品析,讓我們感受到,王維與李商隱象征了人生中冷和熱、理智與情感的兩端。我們的生命中,可能有些瞬間像“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的王維,有些瞬間像“不辭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塵暗燭房”的李商隱。冷靜的判斷和涌動的欲望如果能發(fā)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會怎樣?那么在無數(shù)次的循環(huán)中,也許會在某一刻觀察到心靈活動的規(guī)律,產(chǎn)生一種覺醒的意識,意識到不論就此中止還是繼續(xù)追求,終究有選擇的余地。
辛棄疾仰慕陶淵明,但對于陶淵明靜穆的一面,始終不能學得。在陶淵明的詩中,如《停云》,詩人可以通過春花春鳥看到生命的某些真相,春花春鳥卻不必扮演某個角色滿足詩人的缺失。但在辛棄疾的詩里,情況相反,如《鷓鴣天·晚歲躬耕不怨貧》,他似乎無法滿足于靜止地獲得某種領悟,必須將自己的心靈活動呈現(xiàn)于外部世界。陶淵明寫孤獨而有充實之趣,辛棄疾寫熱鬧卻有孤獨之感。曉丹老師認為,這是由性格本身決定的。陶淵明具有內(nèi)傾特征,辛棄疾則是典型的外傾者。
陳子昂和張九齡都生活在初唐快進入盛唐的時候,兩人都寫《感遇》,從表面上看十分相似,但是仔細讀會發(fā)現(xiàn)有內(nèi)在的不同。陳子昂的《感遇》有種一路向上的孤絕之感,就像陳子昂的人生故事,都充滿生命的焦急感,好像他知道一切皆來不及。而在張九齡的詩中更多地看到開闔之意,有種“不假外求”的高貴品質(zhì)。曉丹老師認為,是因為張九齡擁有一個自由、活潑、帶有一定游戲精神的內(nèi)在世界。
王昌齡和風細雨般寫自己的貶謫生活,“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rdquo;,“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他的朋友李白更是風神瀟灑,王昌齡左遷龍標,他帶著對“詩和遠方”的艷羨之意寫贈別之作:“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曉丹老師認為,王昌齡和李白都是一派天真的盛唐詩人,有一種未經(jīng)世事的單純、不加掩飾的驚喜、不帶防御的吐露、不求深意的表達。
姜夔和蘇軾,分別有《鬲溪梅令》和《八聲甘州》,寫的都是西湖的春天,都是逝去的夢,但是曉丹老師認為他們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在姜夔的《鬲溪梅令》里,西湖好像就是一個故事的結(jié)尾,像已經(jīng)散場但還沒有拆掉的舞臺,有無限虛無之感。而蘇軾的《八聲甘州》卻給人一種確定感,他很確定地說:“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言之鑿鑿,擲地有聲。讓我們想到,在無常的命運中,那些珍貴的記憶片段會幫我們找到部分確定感,而那些時時體驗到的失落,又幫我們破除想要控制的一切虛妄,使我們變得更自由,更輕松,更有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曉丹老師所選的十四位詩人的詩詞作品大都與春天有關,因此小標題分別是“春山的追尋”“春云的想念”“春蘭的孤獨”“春夜的情迷”“春閨的傷逝”“春江的別離”“春去的遺響”,很美。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初冬時節(jié),在這春意濃濃的文字中穿行,感覺喧囂而庸常的日子突然多了一些輕盈、潤澤、靜謐和詩意。
簡單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
漣水濱河初中部20級15班 趙煥然
《瓦爾登湖》這本書的作者是梭羅。他畢業(yè)之后,放棄經(jīng)商,沒有去父親的鉛筆廠上班,而是選擇了一份普通人的工作。——讀《瓦爾登湖》有感
漣水濱河初中部20級15班 趙煥然
他覺得,做同一件事,只是在一成不變的重復勞動,這樣不僅會消耗內(nèi)心的熱愛,而且還會失去創(chuàng)新的能力。于是,梭羅做了一個不被世人理解的決定——他來到了離康德鎮(zhèn)不遠的瓦爾登湖,過上了一段只屬于自己的獨自生活。
他親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那所木屋僅僅十幾個平方,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它向公眾敞開,就連出門兒也是開放給路過的人,甚至動物都可以進去。
初中課文《驛路梨花處處開》一文中,也記敘了一個開放性的建筑,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個奇特的房屋。初學的時候,我覺得不可思議,像夢境一樣美好,梭羅的木屋也是如此。
這段短暫的逃離,讓他用起工具來像一個合格的農(nóng)夫。他目測樹的高度十分準確,就連盒子里裝著的鉛筆,他也可以迅速將鉛筆一把一把抓出來,每次都能恰好抓出12支。這些看似俗而粗笨的工作,卻讓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
兩年的獨處,梭羅創(chuàng)作了《瓦爾登湖》,更重要的是,他重建了自己的內(nèi)心。這本書出版后,也鼓舞了許多年輕人。
簡單生活是一種清靜幽遠的心境。在喧鬧的市井,能視他人與社會于不聞不見,在面對世俗紛擾時亦能悠然生活。我想,靜若自然,心如止水,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應是簡單生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種平淡的智慧。
所以,越是簡單的生活,越需要一顆充盈的內(nèi)心來支持。不斷成長、深深扎根,這才是簡單最好的詮釋。
儒林的前世今生
棗莊翔宇中學19級17班 張晶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棗莊翔宇中學19級17班 張晶
——題記
王冕——淡泊名利盡孝心吾喚王冕,因家境貧困,自幼去鄰家放牛。我愛畫那沒骨花,竟也能養(yǎng)家糊口。朝廷行文要我入朝為官。但我始終銘記母親臨終前說:“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來禍反而不美, 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
母親所說我又如何會不懂?我一生隱居會稽山,怎么會讓那官場拘束我的自由?
少卿——舉世渾濁我獨清
家父去世后留下萬貫家私?扇f貫于我何加焉?旁人笑我癡傻:不應科考只會賣弄些詩詞歌賦,千金散盡;我笑旁人看不透,那官場又有什么神圣的?污穢、腐敗,又怎能將一生浪費在這上面?
我斷不做那沒有思想的奴才!
范進——喜極而瘋假進士
這日我去賣雞,卻聽得鄰居說我中了!我中了!我要封官加爵平步青云了!我果然也是天上的文曲星!雖然過程已經(jīng)記不清,挨過個巴掌后我才清醒過來,但是眾鄰開始巴結(jié)我,一向瞧不起我的丈人也對我畢恭畢敬。果然,科舉是件神圣的事情。世兄弟張鄉(xiāng)紳送我田產(chǎn),贈我房子,如今我已經(jīng)吃穿不愁。這才是我該有的生活!
可惜母親在這樣的好日子里逝了,張鄉(xiāng)紳宴請我,竟是滿桌葷菜。我只吃了個蝦丸子,反正也沒人看見。
我終于中舉了!
讀者——敬真賢遠小人
時至今日,讀《儒林外史》,仍能體會人物鮮明的形象;蛴顾卓尚α钊藝@息,或卑鄙丑惡讓人憤怒,或淡泊名利使人欽佩。
匡超人的父親死前曾說:“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杜少卿也說:“以后鄉(xiāng)試也不應,科、歲也不考,道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罷。”
讀者應于《儒林外史》,了悟敬真賢遠小人!
【方法論】
入書籍之仙境
監(jiān)利中學21級20班 王葉凱
李苦禪曾說:“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在這喧囂的塵世中,一本好書如一縷清風,為你梳妝;如一束燈光,替你照明;如一條小溪,給你清涼。書籍似一座蓬萊仙島,在那里,你可以體味蘇軾的豁達,李白的灑脫,魯迅的幽默,海倫的堅持。監(jiān)利中學21級20班 王葉凱
假若書籍是一扇大門,那閱讀便是開啟大門的鑰匙。許多人認為“只要閱讀,就有益處”,謬哉斯言。在我看來,閱讀分為“速、復、寫、選、廣、精”,掌握這些方法后,方能得益。
何為速讀?陶淵明曾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速讀,乃快速閱讀。如若書籍是一幅細致的地圖,且你無充足的時間去仔細觀察時,那你便可選擇鳥瞰式閱讀,快速將全文瀏覽一遍,了解文章的要領。這對處于高中的我們,可謂是一位“賢內(nèi)助”。在面對語文試卷閱讀量大時,這便是我們的不二之選。當然,它也還需一位“秘書”,且聽我細細來道。
何為復讀?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便將它改為“復書而知新,可以為作者矣”。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而得出的規(guī)律,人的記憶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如果不及時復讀,那讀過的書也會遺忘,會如浮云般慢慢逝去。當然,復讀對理解也有很大作用。當你起初對一本書不是很理解時,多次閱讀,你或許會看見另一番天地。
何為寫讀?寫讀便是我所說的“秘書”。寫讀,又可分為“細寫”和“快寫”。“快寫”即為閱讀時,對文章進行簡單的勾畫。面對語文試卷時,將關鍵部分勾畫下來,那你便不用再看其他繁瑣部分了。“細寫”則為批注,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批注不僅能幫助你理解文章,還能加深印象。毛主席在閱讀時愛做批注,他的批注有時比原文還多。這可真令人佩服。
何為選讀?選讀即為有選擇性地閱讀。尚且不談國外的文學作品,單單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典籍,又豈非吾等能夠全部看完的?我們當選擇自己看得懂的書籍,否則就會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何為廣讀?從字面上看,意思應當是廣泛地閱讀。有人說“我喜歡沈從文,所以我只看他的書。”我卻認為,對于我們不熟悉的書,我們應懷有“但當涉獵”的想法。偉大思想家、政治家馬克思,在寫《資本論》時,曾研究過1500本書。真正的學者并不拘限于某一個領域,而是涉及多個領域。當你廣泛地閱讀時,你會體味到不一樣的滋味,這可比死讀一種書好多了。
何為精讀?“復讀”如一個火爐,會對書籍中的精華進行灼燒,那“精讀”便是對其錘煉,將它升華。精讀是細細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情感,所表達的想法及寫作的手法。假若你讀完書后,它在你的腦中如一滴帶有雜質(zhì)的水滴,精讀便是對它的提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便是最好的詮釋。
當你掌握了這些方法,你便可能登上那萬眾仰慕的仙境。袁枚曾說:“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讓我們一起化閱讀為鑰匙,入書籍之仙境吧!
三更有夢 書山有路
棗莊翔宇中學19級1班 王晨
正如陸游說的那樣“少年喜讀書,事業(yè)期不朽。”
朱子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讀古文時要用心領悟字句的用法。正如“而”一字,在“溫故而知新”一句中表順承,在“學而不思則罔”中則表示轉(zhuǎn)折,在“而年又最高”中就表示遞進。眼到,是要認得,眼睛精細,在讀英文時更應注意。“dessert”變成“desert”,“甜點”就會變成“沙漠”;“in this way”和“in a way”的意思也已是天壤之別。口到,即出聲朗讀。大聲朗讀不僅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還能加強對句子的記憶,提高我們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讀書亦有“六法”,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一曰循序漸進。讀書最重要的心態(tài)就是不要求快,快了就會急躁,一急躁讀書的節(jié)奏就會被打亂,此為讀書一大忌。二曰熟讀精思。書讀多了,理解的就會更加透徹,運用得就會更好,每多讀一遍就會多一份收獲,就會有新的感悟。三曰虛心涵泳。當我們面對不同的觀點時,要有一個寬大的胸懷,不能抱著先入為主的偏見拒絕新觀點,不要過早的批判。四曰切記體察。當學到新的知識時,拿它來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五曰著緊用力。意味著讀書是件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松懈。六曰居敬持志。認定一個方向向前進,正如王安石癡書一樣,全身心投入就會理解透徹。
莫讀死書,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讀書讀書,并非字面意思“閱讀書籍”,同時還需要我們有質(zhì)疑精神和實踐能力。前文雖說到要“虛心涵泳”,要努力理解作者這樣說的用意,不要主觀臆斷。但同時也要知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面對新知識同時也要抱有質(zhì)疑的精神,動腦思考,敢于追求真理。哥白尼質(zhì)疑“地心說”的正確性,提出了與其觀點相悖的“日心說”。因而在博覽群書的同時還要注重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知識的目的是在生活中運用知識。董必武曾說:“書能用活可通神。”如果只是坐在書桌前啃書,不會運用那也是在做無用功。就好比物理和數(shù)學的公式,背得滾瓜爛熟,但考試還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那就是因為這個人只學習課本上原有的知識點,缺乏做題實踐,自然取得不了優(yōu)異的成績。因此讀書不可拘泥于書本,敢于批駁錯誤觀點,堅信“實踐出真知”。
書山有路勤為徑,三更有夢書作枕。努力做到“三到”、“六法”、“質(zhì)疑”和“實踐”,讓書籍滋潤心靈,建設書香社會。
【詩詞苑】
斜月沉沉藏海霧
棗莊翔宇中學19級17班 張兆文
暮春時節(jié),殘月靜靜地懸在夜空中,含蓄地放出那抹微弱的光亮。詩人張若虛仰望著月,留下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詩句,堪稱完美。棗莊翔宇中學19級17班 張兆文
曹孟德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時候,對酒當歌,感嘆人生幾何,終究只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面對明朗的月亮,他是多么茫然,多么無奈。烏鵲繞樹飛來飛去,哪兒能有可停歇的地方呢?曹操只不過是對明月動了情,他只不過是想借明月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求。短短的幾十個字,真是一篇不朽的杰作。
青蓮居士李白,在月下與明月對酌。他手拿青銅制成的酒樽,抬頭仰望明月,邀請明月共飲,對影成三人。在月下,他拿著劍,半閉著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舞動寶劍,仿佛人生中的所有坎坷都被他拋在腦后。嘴里低聲地唱著歌,腳下踏著凌亂的步子,儼然陶醉在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中。自從他開始舞劍,世界上的所有聲音似乎都戛然而止,連一聲雞啼都沒有。這是明月的功勞,是大詩人的妙手偶得。
在得知友人王昌齡被貶至龍標時,他安慰友人,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的形象是皎潔的,是明亮的。作者將自己對友人的關心寄托在明月上,表現(xiàn)詩人對友人的關心之切和情誼之濃,表達了李白對王昌齡的安慰、體貼和同情,亦是對他前途的無盡感嘆。原來明月也可以是一個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
蘇東坡對月也有一份見解。當他翻來覆去,難以入眠的時候,他看到入戶的月色,便去找到了同樣難以入睡的張懷民。二人相與步于中庭,看見了如積水空明的景色,那里面像是藻荇交互錯雜一般。蘇軾與懷民有著極為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在他們看來,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里沒有松柏,重要的是沒有多少像蘇、張一樣隨緣自適的人了。
月華如水,融入了源遠流長的詩河之中,詩河成了詩湖、詩海。在這深不見底的詩海之上,明月璀璨著,微笑著;水汽彌漫著,聚攏著,好一幅“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美文薦讀】
用書籍滋潤心靈
百度文庫 戴書衍
如果說詩是山的話,那么詞便是水。詩是沉穩(wěn)的,句句對仗工整;詞是靈動的,字字意蘊深厚。就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讓我沉醉其中。
我喜歡在落雪的黎明,泡一杯香茗,捧一本詩集,陶醉于滿屋書香的氛圍。撒些許茶葉于那锃亮的茶杯中,熱水流入,那干癟的茶葉就沸騰、舒展,碧生生地還原出生命那濃縮之綠。濃香的茶,伴隨濃香的書,就這樣源源不斷地灌輸?shù)轿业纳c靈魂中去。似乎覺得,字里行間皆為層疊之青山,瀲滟之綠波。
“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你——劉禹錫,獨與他人不同。就憑你的“我言秋日勝春朝”,你內(nèi)心深處的樂觀與堅強毫無掩飾地展示給世人。在這悲美相間的季節(jié)里,劉禹錫久久巡望天際:“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何等的灑脫。
一縷幽香悄然逸出。循著香味尋覓,一座草舍逐漸清晰于眼前。屋后是一片花園,許多花兒都已凋零于泥土中,唯有幾朵雛菊仍傲然挺立。一位老者的沉沉低吟,不絕入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擺脫了世俗的紛擾,你隱居于此,功名利祿絲毫撼動不了你清高自潔的心靈。手捧一杯菊花茶,遙望遠方,對天遙想,參悟人生,這是種悠然、超脫、不懼一切的豪邁。
似乎所有的詩詞都能滋養(yǎng)我的心靈,給我無限啟迪。我欣賞王維的明快清朗,讀他的詩,意深情漾;我偏愛李白的奇特思緒,讀他的詩,激情飛躍;在風和日麗的午后,我看見烏云受到陽光的凈化后變成天上的鮮花,便不再擁被于床,起身體驗“燕草如碧絲”的美景,擁有“雨中春樹萬人家”的快樂;在蕭瑟的秋風中散步,太白瀟瀟灑灑地走來,讓我與他一起體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壯志豪情。
在如歌的青春歲月里,讓書籍來點綴吧。小說會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散文可以讓我們的心靈翱翔,但我對詩詞情有獨鐘。它滌盡我心靈的塵埃,如一盞不滅的明燈,照引我走向遠方的路!
——棗莊翔宇中學19級2班李明燃同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