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成”,還是“西就”?
——關于BBC中英教育紀錄片
2015年,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了一部中國教師赴英教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邀請5名中國教師到英國漢普郡博行特公立中學,對該校自愿參與的50位學生進行一個月的“中國式教育”。東方式“權威、紀律、競爭”與西方式“平等、自由、天性”在碰撞中交流。
一個月之后,這個班級與英國教師教學的同等學力班級共同參加考試,迎來了最終考核。最后中國班數(shù)學、中文、科學成績分別是:67.74、46.48、58.33;英國班成績分別是:54.84、36.46、50。這場中式教學與英式教學的pk舉世矚目,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熱烈的討論。考核結果表明至少在分數(shù)上,中式教育取得了明顯優(yōu)勢,但中式教育的強硬方式與教育觀念自然也引發(fā)諸多質疑甚至質問。
那么,中式教育與英式教育究竟誰勝利了?說英雄,誰是英雄?
【師說】
誰讓誰羞愧的教育
淮安曙光小學部 張亞
在評說中英教育紀錄片之前,我想先說另一個視頻。
這個視頻大意是這樣的: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手拿拐架艱難地過馬路,過馬路的人絡繹不絕,卻對老人過馬路熟視無睹。此時,一位老外出現(xiàn)在畫面中。緊接著,另一位老外又出現(xiàn)在畫面中。他們從老人的兩側攙扶著老人,給老人提東西,同時,手還不停的打手勢讓司機小心慢行。有一個司機好像嫌他們走得慢,不停地按喇叭。之后,一個老外背起老人,另一個拿著拐架,消失在監(jiān)控中。
說實話,這樣的畫面真的讓我心痛。一個在中國的中國老人過馬路,攙扶的居然是沒法用語言溝通的老外。面對這種扶還是不扶的選擇題,很多人在嚴酷的現(xiàn)實面前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2014春晚里的小品《扶不扶》中的一句話:“大樓倒了還可以重新蓋,人心倒了怎么去扶!”靜下心來想一想,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我在這里只想說說這一現(xiàn)象背后的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
BBC關于中英教育紀錄片,在最后的考核中,中國班全面超過英國班,似乎證明了中國教育模式的成功,中國老師在英國人的家里打敗了英國,我們應該驕傲,他們應該臉紅。但是,如果將考場搬到中國的馬路上,是誰勝了、誰敗了?誰應該臉紅?
西方教育往往基于人本思想,從小開始培養(yǎng)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于學生的疑問,經(jīng)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
在中國,課堂屬于老師,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缺乏長遠的內在驅動。現(xiàn)在可以看到許多學校也在改變教育方式,但是種種因素讓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
還記得曾經(jīng)看到一個笑話,一外國小孩在草坪上踩到狗屎,第一反應是迅速自己把腳弄干凈,而這個事情發(fā)生在中國小孩身上,常常又哭又鬧,責怪他人他狗。由于歷史傳統(tǒng)、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了西方小孩更注重解決問題、而中國孩子更容易責怪環(huán)境。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確實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家長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并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fā)展,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huán)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此外,還鼓勵出孩子當義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家長卻熱衷讓孩子專注知識學習。各種補習班讓孩子沒有了自己時間,這里是補習班不是興趣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墒沁@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綜上的兩個方面都體現(xiàn)了國外注重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的發(fā)展,而是孩子思維、操作和道德上的發(fā)展,中國對人發(fā)展的重中之重卻在成績!
所以,中國教師可以在英國的考試中勝過英國教師,而中國人卻在自家的馬路上輸給了外國人。
取人之長,方可補己之短
——觀《中國教師赴英教學》紀錄片有感
永嘉翔宇小學 趙亞婷
教學紀錄片中,中國教師在實驗班展開了“抄筆記”、“晚自習”等教學模式卻遭遇“水土不服”的情況,英國學生不習慣于遵守課堂紀律,不適應高強度教學,從而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師生關系一度緊張。在雙方相互磨合一個月之后,迎來了最終考核?己私Y果為,中國實驗班的數(shù)學、中文、科學成績完勝英國本土教師執(zhí)教的班級。
其實,這樣一次單一的考核并不能判定中式教學就強于英式教學。中國人口較多、競爭激烈,教育發(fā)展不平衡;英國人口相對較少且擁有較完善的福利體制,中式教學與英式教學正是不同國情下的產物。然而兩種教學方式恐怕都不能說就是完美的。中式教學注重識記和事實性知識,較輕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英式教學注重個性發(fā)展和因材施教卻常常忽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
我認為,無論是中式教學還是英式教學,只是爭論誰好誰壞,對于教育本身也許并沒有太大幫助。中西教育的爭論和比較,實在不應該是一場我勝你敗的戰(zhàn)爭,而應該是一種碰撞中的融合,在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合理借鑒對方之所長,彌補己之所短。例如,英國學生紀律較差,缺乏整體意識,所以我們在節(jié)目中看到,博行特公立中學校長準備參考中式教育,組織學生做廣播體操,既活動身心又樹立集體觀念;而中式教學則應該學習英式教學“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綜合性人才。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赴英學習西方教育理念,英國也開始借鑒中國的教學方式,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式教學和英式教學模式都能更加完善,共同為人類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子曰】
不要讓我們的興趣被扼殺
溫州翔宇初中14級18班 胡倩郡
大家總是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比如從孔子起就知道,要“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一直被許多人敬重,他的觀點也被許多國家認可。
但是,大家應該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西方教育似乎比中式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即使孔子是中國人。
在中國,老師們就是讓同學們在一起上課,同學們學的都一樣,這就漸漸抹煞了同學之間的差異,扼殺了一些同學的學習興趣。再加上你上課必須遵守紀律,不能和老師持不同意見,似乎有不同觀點就是不尊重老師、尊重老師就不會有不同觀點。你只需要認真聽課,認真做筆記,認真寫作業(yè)就可以了。這樣,中國同學漸漸變得一樣,沒什么區(qū)別。
曾經(jīng)看過一幅漫畫:剛上學時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頭圓,有的腦袋方,個個很開心,精神飽滿?墒堑搅撕髞恚總人都變得一模一樣,一個個無精打采。剛看到有這幅漫畫,我忍俊不禁,可漸漸發(fā)現(xiàn)這是真實的,我就笑不出來了。孩子們在學校里每天都一樣,上課必須這樣,聽老師講課,所有人接收一樣的知識。到了最后,每個人腦子里東西都一樣。到最后,考試是都考出來了,但一個個都變得死板,思維都一樣。
大家大概會講,那為什么還是有些人成績好,有些人成績不好呢?那可能是因為一些人比較勤勞,一些人懶惰得連老師灌輸知識的時候也不想去聽了。但是,哪怕是在中國,那些成績好的人不一定可以適應社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現(xiàn)在成績好的學生一旦遇到挫折就很脆弱,容易想不開,出問題。相反,那些成績差一點的同學因為老挨老師的批評、老受挫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就比那些寵兒更強,而且因為常常有各種各樣的胡思亂想,反而更容易解決老師沒有教過的事情。
在西方,他們崇尚自由,更愿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所以中國老師到英國就會馬上發(fā)現(xiàn)那些孩子是如此地沒有紀律性,常常我行我素。在課堂上,西方的孩子思考也是自由的,他們回答問題看起來常常不著邊際、隨心所欲。這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對學習有興趣,激發(fā)出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西方孩子到了大學,他們就會為自己的夢想去奮斗去拼搏,因為小時候他們樹立了理想,有了奮斗目標。但是在中國,孩子們的夢想在小時候可能已經(jīng)被死板的學習扼殺,到了大學似乎是一種解脫,就放縱自己。也正因如此,中國名牌大學不如西方國家好,也不如西方國家多。
長大以后中國的孩子放縱完自己,又要開始找工作,而西方的孩子卻仍然為自己的目標奮斗,以至于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有8、9個。而這8、9個中還有5、6個不是真正的中國人,都是其它國家的國籍。
不可否認,中國孩子的考試成績遠遠好過西方國家,可是,我們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在學習呢?真正決定未來的,是西方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對學習的興趣。
理想實驗法
淮安曙光初中14級10班 曹夢祥
在所有的學科中,我的物理學得還不錯,物理學上,有一種實驗方法叫作“理想實驗法”,說開了就是假設、如果之類的方法。然而,現(xiàn)在,我要站在物理的角度上,去看待中式教育的幾大原則——絕對的權威,絕對的紀律和激烈的競爭。
首先是絕對的權威。我們先假設它是每位教師的必備功夫。然而,這常常無需假設,這一命題在好多老師看來,它就是公理,不辨自明。例如中國學生問老師:“北斗七星它咋就像個勺子?”有些老師會默不作聲,如果再繼續(xù)追問,或許老師會把你支走;更有甚者,有些老師會用絕對的權威回答:“考試要考,愛記不記!”于是,在老師或試卷的絕對權威下,學生學會了記憶,但丟棄了思考。
其次是絕對的紀律。如果我們說它是沒有絲毫問題的原則,很多人也許會贊同,但它又存在這樣一些問題:絕對的紀律就是安靜,然而絕對的安靜就會磨滅學生的積極活躍性,一方面我們在倡導“理想課堂”,要求學生大膽地展示,另一方面又用一根“絕對紀律”的繩索緊緊束縛住學生,如此矛盾的教育思想能達到“魚和熊掌兼得”的目的嗎?
最后是激烈的競爭?瓷先ミ@更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原則,它會使孩子們從小就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雖然有人認為這會讓有些孩子變得失落,但是另一些人說這不也讓他們認識到了生活中的殘酷競爭嗎?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所以這樣的假設也能完美地成立。
以上便是我從理想實驗法的角度看待的中式教育,在理想狀態(tài)下,一切都是完美的,然而,生活沒有絕對的理想,因此,在我看來,中國的教育還沒有達到大獲全勝的地步;蛟S要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關鍵應是少一些“絕對”,多一些“民主”吧!
【文摘】
牛津、劍橋博士對比中英教育 致敬兩國教師
“中國老師嚴厲中帶著慈祥,英國老師松散中透著認真。”這是中英兩國教師留給劍橋大學土木環(huán)境工程博士郝睿的印象。
9月10日,“百名留英博士創(chuàng)業(yè)中國行”活動在京啟動,時值中國教師節(jié),來自牛津、劍橋的博士們對比中英教育制度,向兩國教師致敬。
在郝?磥恚袊幕A教育很有優(yōu)勢,而英式教育的自由性和發(fā)散性是她所欣賞的。“如果小學生沒有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根基不牢,日后很難創(chuàng)新。但應該肯定,英式教育更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因為我調皮,高中班主任常常會沒收我的東西。直到畢業(yè)的那一天,當她把所有東西還給我的時候,我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劍橋大學的電子專業(yè)博士龔宇鵬說,這樣嚴厲的教師似乎是中國教育的標志,但他從中獲益匪淺。
來自牛津大學工程學系的博士徐茜自稱更加適應英式教育。“中國的教育給予我良好的基礎,促進我在學習上多下功夫,但英式教育讓我可以更加自由地分配時間。”徐茜認為,英式教育中的團隊合作項目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項目合作過程中,學生們給予彼此啟發(fā),相互促進提高。
令許多中國學生苦惱不已的題海戰(zhàn)術卻是來自牛津大學的博士鐘毓杰所喜歡的。“題海戰(zhàn)術培養(yǎng)出學生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這種思維是牢靠的基礎。”他告訴記者,在牛津的本科第一年中,他幾乎不用學習數(shù)學。“那都是我在中國高中已經(jīng)學會的。”
鐘毓杰表示,中國教師“嚴師出高徒”,學生們都尊敬老師。英國師生關系更像朋友,師生間更多討論。“兩國教師各有特色,他們都給予我很多幫助,我由衷地感謝他們。”
楊軍(五名中國教師之一)談紀錄片:最近有記者問我:“你們說的話是不是BBC寫好了的臺詞,讓你們念出來的?”我對此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大家所看到的,都是真實再現(xiàn),沒有人刻意將鏡頭放在心上。BBC享有世界知名的職業(yè)道德水準,既然是紀錄片,就是真實再現(xiàn),絕不是演戲,更沒有臺詞。……鏡頭埋在天花板上,沒有人扛著鏡頭在一旁晃蕩,一兩天新鮮勁兒一過,就沒人在意鏡頭的存在了。
BBC中國式教學紀錄片引英媒抨擊:8月4日,英國《衛(wèi)報》刊登特約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的評論文章《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為何英國卻要效仿》。詹金斯是重量級媒體人、學者和作家,歷任《泰晤士報》和《倫敦晚旗報》總編。他以犀利的言辭質疑中國的教育方式,稱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中國已逐漸意識到“超前教育”(不符合年齡段的教育,為培養(yǎng)智力超群人才而對幼兒進行超前培養(yǎng))的愚蠢之處,為何英國政府卻似乎下決心要效仿這種教育方式?
英國官方態(tài)度:對于BBC這部紀錄片引發(fā)的爭議,英國官方?jīng)]有做出更多回應。英國文化部負責文化外交事務的官員尼克爾對《環(huán)球時報》說,無論怎樣的爭議出現(xiàn),英中兩國通過文化交流增進了解,是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他認為,英國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還有很多,因此外界也不必盯著這一部紀錄片不放。
習大大出訪英國時談中國教育:他高興地看到,通過人文交流,中英兩國文化中的精華正在對兩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英國民眾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對中式教學法的宣介,認識到嚴師出高徒的積極效果。同樣在這部片子中的中國網(wǎng)絡的熱播,也讓中國民眾認識到張弛有度在子女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孩子玩的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
——摘自中國新聞網(wǎng)
BBC《中國學校》第一集走紅 英國觀眾在推特上各種吐槽
支持派——有些觀眾幾乎要跳進電視,幫著中國老師維持秩序:
@OhLottie:她是對的(指節(jié)目中的中國老師),無論你在教室的前面、邊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課,如果學生課堂行為不端正,課堂效果勢必受影響。
@retrocoldplay:為什么要詆毀一個學生學業(yè)能力比我們強的教育體系呢?是的,它是外國的,但是它顯然是有作用的。
@AllFallD0wn:“她以為她是誰啊,敢說我笨?”(引用節(jié)目中某學生說的話)好吧,你表現(xiàn)得就像個笨蛋,閉嘴,好好念書!
擔憂派——不少觀眾對英國下一代憂心忡忡:
@captainspiky:真讓我失望,我們創(chuàng)造了不懂得尊重的一代人。對老師如此,對警察、對議員、對家長、對任何人都是這樣。
@edwardrichmond:才看了20分鐘《中國學校》,我們就看到了英國學生的懶惰、毫無自律,缺乏尊重。干得漂亮,大不列顛!
@0kunola:也為另一些孩子想想吧,誰愿意在這樣一個課堂里學習,小壞蛋們太招搖太影響人了。
質疑派——當然,也有不少英國觀眾質疑BBC節(jié)目本身,覺得媒體故意放大了課堂上的矛盾:
@EllaTolley131:大家或許忘了這只是部分孩子的課堂行為,并不代表所有學生都這樣。
@Furious_Coco:很明顯,BBC為了凸顯爭論的部分,剪掉了那些學校學生好的那方面內容。
調侃派——當然,機智的英國網(wǎng)友怎么能放過調侃的機會呢?
@itsanitarani:老師們應該漲工資。話說教育碩士課程里有沒有“怎樣抑制課堂上發(fā)飆”的教程?
@Wayne_SS:如果說我從《中國學校》節(jié)目學到什么的話,那就是這對多嘴的活寶(節(jié)目中兩學生)應該開個電視脫口秀!
——摘自新華報業(yè)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