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高潮了他加快了手指,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电影在线观看,美女裸身无遮挡全免费视频网

寶中80華誕校友回憶錄:薪火相承八十載(69期)

時間:2008-10-07 09:48 作者: 編審:

薪火相承八十載
———寶應中學80華誕校友回憶錄專輯(二)

(第六十九期)

  八十年薪火,一路相傳;隔不斷的文脈,源遠流長。銘記著母校的囑托,承載著師長的期冀,校友們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書寫著自身的輝煌,同時也為母校傳播著聲譽,增添了光亮。


 

寶中漫憶
北京校友 趙振宇 

  今年金秋十月,母校寶應中學將迎來八十華誕。很多校友賦詩撰文作畫,緬懷在中學度過的青春歲月,追憶敬愛的師長,感恩母校的辛勤培養(yǎng)。去年九月,我曾有感而發(fā),給母校寄去一首小詩,但總覺得意猶未盡。近日稍得寬余,再記一點對母校的回憶。
  我在寶應中學讀初、高中的前四年,正值我們共和國歷史上一段特殊的時期。當時,一九五七年“反右”斗爭剛結束不久,劫后余生的教職員工,從校長書記到一般老師對政治仍心有余悸!按筌S進”的狂潮也席卷寶中校園,師生們誤以為,貧窮落后的祖國十五年可以“超英趕美”,共產主義天堂似乎離我們已不再遙遠。
由于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口號的片面理解,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學生,因幼稚和天性使然,樂得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課堂,在土高爐旁“大煉鋼鐵”,在校園內“開荒種地”。記得初二時,每周有半天生產勞動課,我們有時去學校附近的馬家山和河西(運河西岸)積肥,有時去城南某制繩廠學工。由于每個班都分到了菜地,下午第二節(jié)課后,同學們都不甘人后,放下書本即下地勞作。我們班同學在班長盧開政和生產委員陳鴻儒的帶領下爭著去抬水澆菜。班主任張希曾老師雖已年近半百,也經常陪著我們在池塘邊和田埂上忙前跑后。許多青年老師更是和我們學生打成一片“同勞動”。
  張漢文校長、邰讓之主任,還有張豪書記,在政治上甚為寬松、開明。他們盡力排除干擾,不拘一格使用老中青優(yōu)秀教師,激勵他們全心投入教育事業(yè)。我印象較深的是曾教過我初中語文和代數的青年教師韓厲觀。韓老師文理造詣俱佳,既能教語文,又擅教數學;既善繪畫,又會導戲。他授課時旁征博引,深入淺出,甚受學生尊敬。韓老師除了教學突出,還極具藝術才華,當年學校大禮堂主席臺上懸掛的巨幅毛主席油畫像就出自他之手。
  還記得,一九五九年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剛恢復不久,國家又步入了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三年困難時期。由于受“大躍進”中“共產風”、“浮夸風”的影響,前蘇聯趁火打劫向我國政府逼債,加之自然災害無情地肆虐華夏大地,包括家鄉(xiāng)寶應在內的全國多數地區(qū)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大饑饉。正值青春發(fā)育期的同學們整日饑腸轆轆,老師們亦因家庭負擔重和體力透支而普遍營養(yǎng)不良,這段困難時期一直持續(xù)到我讀高一的一九六一年。
  現在回憶那一段艱難時事,在感慨之余,我又為寶中當時所給予我們的教育以及師生們面對困難所表現出來的志氣和覺悟而感到自豪。張漢文校長和張豪書記在大禮堂做報告,鼓勵我們克服困難的話言猶在耳。當時數千名師生中很少有人發(fā)牢騷、說怪話。我們雖然身受物質匱乏之苦,但精神生活則相對愉悅。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在課外閱讀了一大批風靡全國的革命小說,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苦菜花”、“迎春花”、“敵后武工隊”、“晉陽秋”、“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校圖書館藏書有限,同學們自覺相互傳閱。那些日子里,我們課余談論的話題多為這些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如今我們老同學重逢話當年時,印象最深的就是課間談論那些小說的情形。正是上述書籍陪伴我們度過了那段苦澀而激動的青春歲月。我有一個切身體會:學生時代大量地閱讀這些書(當然不限于此),既培養(yǎng)了我們愛好讀書的良好習慣,陶冶了情操,也為我們樹立愛國情懷奠定了基礎。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趙振宇先生,寶應中學1961屆初中和1964屆高中校友,現任中國政府加勒比事務特使。1970年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工作,曾先后任中國駐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和牙買加特命全權大使。翻譯出版小說“白衣女郎”、“黑駱駝”和“柳園圖”等。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淮安校友 花永剛  

  在上世紀60年代的寶應縣中學里,同學們的學習風氣比較濃厚,校園活動也同時開展得豐富多采、熱火朝天。在校園活動中,學生干部,特別是校學生會干部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64—65年,學生會主席張大元,宣傳部花培元、苗在惠,文體部房啟超、李孝芳等同學,組織起宣傳、文體活動井井有條、有板有眼。在校學生會干部的影響下,高、初中各班級干部都為配合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了別具特色的校園活動。
  1965年春,為紀念“五四”青年節(jié),文娛委員楊家驊向班委會建議排演表現“五四”運動青年學生愛國斗爭的話劇《火燒趙家樓》,班主任徐適老師全力支持,全班同學熱烈擁護并積極參加排練活動。楊家驊任導演;王祥生個子不高,鼻子大,別人都說他像日本人,這個日本大使的角色非他莫屬;楊蔚凌扮個老夫子學生正合適;郭建華出任學生領袖,其他男女同學扮演北京大學生。晚自習一下課,同學們就把桌凳全挪開進行排練,雖說每天排練的時間不能太長,但大家都十分投入,沒有用多久全劇就基本排好了。正式的演出在大會堂進行,在激昂的口號聲中,“五四”運動的大學生手挽手奮勇前進,一小撮賣國賊落荒而逃,紙扎的趙家樓燃起火來,“紙船明燭照天燒”了。這些文藝演出活動的開展活躍了班級氣氛,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交往,提高了同學們的藝術素養(yǎng)。
  為了進一步推動班級體育活動的開展,班委會組織一次各小組間的籃球比賽,男同學全部上場,九個女同學當拉拉隊。我擅長短跑,但對籃球卻毫無興趣,班上也還有些“籃球盲”,但為了班上的籃球比賽,也都短期突擊,練一下就上場亮相了。
  類似的班級體育比賽還有拔河、跳繩,雖然沒有獎品,但大家興致都很高,這些體育活動與學校運動會、籃球賽為如同當今的社區(qū)體育活動和奧運會一樣,構成了全校同學積極鍛煉身體的火熱畫面。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花永剛先生,寶應中學1966屆校友,主任藥師,1982年中國藥科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在淮安市衛(wèi)生局、藥檢所從事藥品監(jiān)督管理工作。 

 

  我的6年寶中生活
北京校友 楊桂馥

  1954年寶應水災,運河以西成了汪洋,僅有少數房屋的屋頂露出水面,就在這一年,我從一個農村小學(當時畢業(yè)生僅4名的學校)考入寶中,而且從初中到高中,在寶中生活了6年。
  寶中一向重視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校長張漢文在每次全校大會上都對我們進行品德教育,他講的一個故事至今我仍記憶猶新。一個死刑犯在他臨刑前,要求見母親,見了母親說要喝奶,結果咬破了他母親的乳房,以發(fā)泄對母親的憤怒情緒。因為小時候他偷了一個糖塊,母親沒有指責和教育他,反而對其偷糖時的“小聰明”加以稱贊,以致后來兒子走上了不歸路,教導我們要好好做人。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每逢校慶時,張校長總是得意地宣讀來自亞得里亞海的賀信,講述校友范承祚(我國第一批阿爾巴尼亞留學生,后任大使)刻苦學習的事跡,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初中時,班里有讀報小組,課外讀報,有時還請高年級的同學來讀報,關心時事。初中時政治運動不多,有時晚上去附近村莊,到農民家里“掃盲”,教青年識字。再有除“四害”,晚上組織班里同學到校外打麻雀;星期天挖蠅蛹,搞愛國衛(wèi)生運動。我是黑板報的繕寫員,每逢周末抄黑板報。在校內,勤工儉學制磚坯、積肥、下工廠勞動;“向黨交心”;農田深翻;基干民兵練射擊等。去過運河碼頭迎接中央單位下放到寶應鍛煉的各類藝術家,其中有后來知道的著名作曲家劉熾。
  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積極,不僅有體育課,課后還進行各種體育鍛煉。后來在學校東邊城墻外搞了一個廣闊的大操場,體育活動更加開展,還開校運動會。三班同學譚樹人,學習成績不好,但百米跑得快,接力賽最后一棒沖刺,超過其他選手,為班級爭得榮譽,人稱“譚大帥”,真是羨慕。高寶兩縣聯合舉辦運動會時,眾多運動員來自寶中。
  在寶中,由于我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成績優(yōu)秀,被評為五好學生,1959年11月受到共青團寶應縣委的獎狀表揚,1960年5月4日又受到校團委的獎狀表揚。6年的寶中生活,我的自畫像是:一個刻苦學習,要求進步的學生。這一精神在我上大學乃至走上工作崗位后都得以發(fā)揚。我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獲得輕工業(yè)部科技進步獎。我是搞食品科研的,因此經常關注行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新技術,上世紀80年代后,在10多種食品報刊上發(fā)表文章。1994~2002年,先后出版了由我主編的《山楂栽培與加工》、《現代飲料生產技術》和《軟飲料工業(yè)手冊》,3本書總字數達350萬字。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楊桂馥先生,寶應中學1960屆校友,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一直從事食品研究工作。 

 

母校情
北京校友 成在敏

  我離開故鄉(xiāng)寶應已五十多年,離開母校寶中已半個世紀,但我們這些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對母校的感情是與日俱增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是喝運河的水長大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寶應度過的,故鄉(xiāng)的橋、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我們都是懷有深厚感情的,盡管我們目前均已進入古稀之年,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根是在寶應,我們人生道路的起點是在寶應,母校寶中為我們打下了人生道路的堅實基礎,在寶應有我們的良師益友。對故鄉(xiāng)、母校寶中的思念之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是三天三夜說不完的……
  當年的老寶中是在朱家巷,只有初中,所以我們這些人只好到揚州讀高中,那已是歷史舊事了。在50年后,新的寶應中學發(fā)生了令人歡欣鼓舞的巨大變化,對于我們這些老校友來講,當然倍感親切和自豪!2002年秋,我們一行10人曾回寶應,并參觀了母校寶中,受到了王玉芬董事長和盧總校長的熱情接待,這次參觀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成在敏先生,寶應中學1951屆校友,中央直屬西苑機關原副局長。

 

沒了影像的銘記
寶應校友 郁志儒

  已是“沒了影像的”,還“銘記”?何以用上這句文理不通,又不合邏輯的反常語句?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母校寶應中學行政領導曾配有一位叫王仰潔的副校長,五十年代初又調出。往事短暫,奈無交往,漫漫六十年的時間,湮“沒了”這七尺之軀的“影像”。而在他身上引發(fā)的事情,卻是叫人難忘,令人“銘記”。
  1950年初冬,王仰潔副校長調出。歡送會在朱家巷老寶中大禮堂(孔廟明仁堂———學宮)舉行,由張漢文校長主持。會上的發(fā)言高度評價了王副校長的為人和工作成績。初三兩位同學即興現場編了“活報劇”作了總結性的精彩表演。接著,竟有同學含著淚水請求王副校長留下來:
  “王副校長,您別走……”“大伙到縣里請愿,把您留下!”我們初一同學也跟著喊了。一時間呼聲大作,會場沸騰了。王副校長走向臺前,擺擺手致意大家靜一靜,他講:“張漢文校長是位教育經驗豐富的資深老校長。我來是向他學習的,我和大家相處甚好,也舍不得走。但,我來是革命工作的需要,組織安排;調出也是革命工作需要,組織安排。這里面的道理,你們是懂的。你們安靜地想一想,是能想得通的!
  他接著說:“今天的會上,你們沒有向我提些意見和建議,更沒有批評。我要求你們現在就當面提,會后書面提不須具名。前不久,在從新山同志身上,我就犯了官僚主義的錯誤:那天我一走進辦公室,見窗臺上的菊花不見了,聽說是老從搬走的。這個愛吃蔥蒜的‘老侉子’,準是拔了花拿盆去栽蔥蒜了。就在他送茶水進辦公室的時候,我不問青紅皂白狠狠地訓了他一通。沒想到錯怪了他,原來是天氣冷了,他把花從我座位的北窗臺上搬到辦公室門口太陽底下去曬曬的,而我單憑主觀判斷訓人。今天,我借這個機會,向老從同志賠禮道歉!”
  臺上:低頭,彎腰,鞠躬。臺下:一片經久不息的掌聲。堂堂一校之長,在大唱贊歌的歡送會上向人家要批評自己的意見,向工友賠禮道歉,這樣的場景,委實叫人難忘,令人銘記。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郁志儒先生,寶應中學1953屆校友,1957年參加革命工作,1997年退休。 

母校生活永難忘
寶應校友 邵成平

  光陰荏苒,歲月流逝。自78年高中畢業(yè)離開母校至今,轉眼三十個年頭。三十年來,無論去外地求學,還是回家鄉(xiāng)工作,每當與校友談起母!獙氈校倳雌鹪S多令人難忘的回憶:
  我們在萬人大會上沉痛悼念毛主席;我們在游行隊伍里憤怒聲討“四人幫”;我們討論真理問題,明白了“實踐是唯一標準”的哲理。學工,我們銼過校辦廠的梳子;學農,我們摘過農場里的棉花;學軍,我們摸、爬、滾、打;義務勞動,我們撿過砌教學樓的磚瓦。欣聞恢復高考的喜訊,我們肩負歷史賦予的使命;學習陳景潤鉆研精神,我們爭當勇攀高峰的新人。76年9月至78年7月,特殊的年代,賦予我們特別的學習內容,悠悠回憶隨流水。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邵成平先生,寶應中學1978屆校友,現任翔宇教育集團寶應中學副校長。 
 
  

浪淘沙·園丁頌
寶應校友 楊同震 

  執(zhí)教幾多年,奮力揮鞭,燈前批改夜忘眠,衣帶漸寬終不悔,苦里尋甜。
  桃李滿林園,果實鮮妍,花紅葉綠出良賢,飛遍神州爭奉獻,雨潤心田。

【作者簡介】:
  楊同震先生,原寶應中學總帳會計,現為縣文聯書協會員、省市縣詩協會員、江蘇省揚子書畫學會會員。曾編《翰墨緣小集》、《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淺注》和《千壽圖選編》。 


寶中的勞動課
寶應校友 王乃莊

  寶應中學創(chuàng)辦于1928年,至今已整整80周年。她即經歷了民族救亡、民主革命的艱辛時代,約20年;繼而又走過新中國成立后的偉大建設時期,約50年;在加盟翔宇教育集團的不足10年內,她繼承老寶中的已有傳統(tǒng),又融匯了許多現代辦學理念,以優(yōu)良教學業(yè)績?yōu)閲逸斔土艘慌M入名高校的優(yōu)良人才,贏得社會和教育部門的嘉譽,我們寶中人特感驕傲和自豪。
  1950年,寶應剛解放,國民黨帶給老百姓的困苦還沒擺脫,又遇上自然災害,群眾生活困難,寶中教務主任房夢飛老師還兼授全校各年級美術和勞動課。他提出勞動課應該結合生產,讓學生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對身體發(fā)育是很有好處的;況且,通過勞動更能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勤儉節(jié)約的作風,也是成才之路不可不備的。房老師的建議很快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廣大師生的支持。學校決定每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花城開荒、種黃豆。這消息一傳開,大家很興奮,借找工具、搶干累活、攙扶弱小同學,小傷小痛堅持干,自覺地遵守紀律,關心他人,形成了良好的風氣。課外勞動開展不久,課堂秩序也隨之改觀,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轉眼間,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大家滿心喜悅,爭先恐后地去收割、杠抬著用汗水澆灌成的果實送回學校,可分給誰都不肯要。如何處理這批“財富”,倒成了難題。最后開會討論,決定交給廚房,以補貼寄宿同學的伙食。這勞動果實人均只不過一、二斤黃豆,看起來雖屬小事,但通過勞動、鍛煉身體,磨礪意志,培育品德,對學生今后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王乃莊先生,寶應中學1951屆校友,1958年畢業(yè)于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吉林省科學分院土建研究所工作,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規(guī)劃,后回寶應建設局工作。 


人生旅程第一站
金湖 沈春生

  我于1954年8月分配到寶應中學工作,這是我踏上人生旅程的第一站,時年19歲。仗著年齡的優(yōu)勢,我倍得學校師友的關愛和幫助,于此漸漸成長、成熟起來。所以寶中與其說是開始我一生從教立業(yè)之地,不如說是我修業(yè)成人之所。
  寶應中學在專業(yè)上培養(yǎng)了我。寶應中學有許多名師,他們也都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所以能在專業(yè)上有所長進,離不開他們的指點、幫助和栽培。至今猶記潘大白先生跟我講古詩,講古人重錘煉字句營造詩的意境的情景。他說,王維《渭城曲》首句,“渭城朝雨浥輕塵”中著一“浥”字,引發(fā)人們無限想像:那僅僅潤濕了西行古道上隨風飄揚的浮塵的春雨,是那樣的柔細、輕盈,它悠悠地飄灑下來,使人感到一絲暖意,覺得心中十分舒暢,由此為我們營造了一個詩人倍覺神清氣爽、所見景物格外清新、長亭餞別友人時情深誼篤的意境。潘先生精辟的剖析,增長了我的知識,而他那刻苦研讀,筆耕不輟的精神,更是鞭策我不斷上進的動力。
  同室韓厲觀老師畢業(yè)于南師院中文系,他博覽強志,長于辭章。我們常于燈下談文學、談寫作、談名人軼事。我們談魯迅筆下中國人的屁股和膝蓋,談李鴻章請洋人吃飯的阿Q精神,談名教授上衣口袋里插著幾根胡蘿卜講課……我們無所不談。他出身科班,讀的書又多,所以談起來總是他的話多。他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見識。益友使我增知益智,得益匪淺,也為我永記。
  更不能忘懷的是寶中對我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時值大躍進,我國財力匱乏,文教經費尤為拮據,可學校領導為了培養(yǎng)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惜費用,一舉推薦4人去讀函授大學。學校除承擔所有學習費用外,還為我們支付每學期赴揚師院函授站面授,每學年赴南師院集中學習、考試的差旅費并給住勤補助。為我能拿到一紙南師本科文憑,在長達4年半的時間里,寶中在我身上付出的代價實在不菲。我深知我能有今天的專業(yè)知識,是與寶中師友的引導,學校領導的培養(yǎng)分不開的,我忘記不了他們對我的深情!

(刊載時有刪節(jié))

【作者簡介】:
  沈春生先生,原寶應中學語文教師,現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中語會、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語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為校慶聚會找同學
寶應校友 楊蔚凌

  前不久,同窗楊家驊從大洋彼岸來電,告知將于金秋十月將回家參加校慶盛典,屆時找齊過去的老同學們大家聚會,而我也正有此意。是啊!轉瞬間母校寶應中學誕辰八十年了,而我們高中畢業(yè)也四十年了。崢嶸歲月坎坷路,魂繞夢縈學友情。眼下我們均是過了花甲奔古稀的爺爺輩,懷舊思友情愫尤為濃烈。為了完成這一趟心靈之旅,重溫那心底的青春記憶,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擺在我面前———為校慶聚會找同學!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要將近四十位老同學(全班共四十六位同學,已有六位英年早逝了)的近況、信息逐一摸清楚、全找到又談何容易。十多年前我班曾小聚過一次,但只有22位,屬于小范圍。而如今有的同學已近四十年未見聞了,更多的同學已二十年未曾碰頭了。往昔的通訊錄除了老同學的姓名依舊外,住址、電話、單位幾乎全成了過時皇歷。也難怪,這十多年的跨度也正是社會發(fā)展、變革迅猛的時期。企業(yè)的關、停、并、轉,城市老城區(qū)的改造,職務工作的變遷調動,電話號碼的升位,手機、小靈通的頻繁更換,這一切都增加了找同學的難度。不少電話打過去不是空號就是講打錯了,按老地址摸過去經常是人去樓空。怎么辦呢?想到校慶的臨近,老同學的殷切希望,我成了過河小卒只有向前,繼續(xù)找下去!就這樣,經過近二十天的不懈努力,通過單位找單位,同學找同學,妹妹找哥哥,女兒找媽媽……在學友張榮慶、寶中校慶辦雍守炎老師的大力協助下,終于將近四十位老同學的近況、信息全部搜集齊全,并核對無誤。每當我找到一位老同學,通上電話或登門見面時,那雙方的感慨、驚喜之情早已將我的勞累、疲憊頓時化為烏有!真可謂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負有心人!

(刊載時有刪節(jié))

【校友簡介】:
  楊蔚凌先生,寶應中學1966屆校友,1969年參加工作,先后在寶應縣城鎮(zhèn)紅旗五金廠、華森公司等單位供職。


上一篇:寶中80華誕校友回憶錄:追憶那些熟悉的身影(69期)
下一篇:寶中80華誕校友回憶錄:流金歲月,往事情懷(69期)

版權所有 翔宇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