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讀史友賢哲
(第六十四期)
讀書等于是尚友古今賢哲之人,那些古今賢哲之人著書立說必是一時秀杰才俊,與之交游必能受其熏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清醇爽朗穎慧之氣,名之曰書卷氣。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陷身于世網(wǎng)塵勞,困厄于名韁利鎖,俗務勞神,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神清氣爽儀度不凡?
當然,天生即有異稟的天資超絕者,提升氣質修養(yǎng)還有其它途徑。如伯牙學琴、禪宗頓悟。但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進修方法還是莫若讀書吧。
【讀悟札記】
逆境造就人才
——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感
淮安外國語學校 章佩亮
人如何才能有成就?幾千年前的孟子以雄辯的氣勢告訴我們:“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天設逆境,造就人才!
試翻開歷史典籍瞧一瞧:徐霞客長年跋涉于奇峰惡水之間,途中三個同伴中有兩個開小差,一個病死,又遇強盜剪徑,衣物被劫,身體受傷。“西望有山生死共,東瞻無侶去來難”的絕境促使他繼續(xù)前進,終有《徐霞客游記》之誕生。俄國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對債主相逼,以二十六天緊張勞動口述出傳世佳作《賭徒》。魯迅在痛感庸醫(yī)害人之后,東渡日本,學醫(yī)進而學文,終成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張海迪幼患頑疾,奮斗不息,被譽為“當代保爾”。
成功人士的腳印上寫著:在絕境、困境、逆境之中昂然奮起,筑就大業(yè)——自古雄才多磨難!掀開哲人日記讀一讀:戴維說:“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貝弗里寺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德讀里特說:“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是厄運。”
絕境、困境、逆境,不是上蒼對我們的不公,而是對我們的厚愛。它是在“天將降大任”之前給我們的“煉獄”,讓我們有奮斗的動力,給我們“忍性”,使我們受益終生。
生命的意義
寶應實驗小學03級4班 陳菲爾
合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的心中卻如波濤起伏。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zhàn)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是最偉大、最壯麗的事業(yè)在呼喚著他創(chuàng)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
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小受到神父的侮辱和老板的壓迫,嚴酷的底層生活使他具有一種自發(fā)的反抗精神,后來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培養(yǎng)下,逐漸成長起來,從一個貧困廚娘的孩子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戰(zhàn)士。無論是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斗中,還是在極端困難的環(huán)境中,保爾都克服了無數(shù)艱難困苦,表現(xiàn)了極大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
在病魔的無情打擊下,他仍能從癱瘓和雙目失明的巨大痛苦中重新開始戰(zhàn)斗,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找到光明和目標!保爾殘廢后,毫不灰心,頑強學習,努力工作,并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后來雙目又失明,對于已經(jīng)癱瘓的人來說,這是多么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jīng)過頑強的努力,他終于成功地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
掩卷而思,我的心中熱血澎湃,“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前,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解放人類而奮斗!’”這段震撼人心的名言,曾被多少人摘錄下來,曾激勵過多少人向前奮斗,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保爾的精神已深深地感動了我,我也知道了什么叫做自強不息。真正的自強不息應該是無時無刻不在努力,頑強地向命運抗爭、挑戰(zhàn)。保爾雖然身體殘廢,但他的生命卻是那樣生機盎然。
保爾•柯察金將鼓勵我面對人生的任何挑戰(zhàn)!我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破譯生活成功的密碼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寶應實驗小學02級8班 華昌
羊皮衣,獵槍,一把粗糙的小斧,這就是他全部的裝備,善于冒險的勇士是他,善于開拓的強者是他,不屑守成的小康之子也是他,他——魯濱遜,人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初讀《魯濱遜漂流記》,我是以一種應付老師作業(yè)的心情去做的。但讀著讀著,我便被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吸引住了。
面對絕境,他選擇了堅強;面對死亡,他選擇了抗爭。流落荒島在悲觀的人眼中是死亡,在樂觀的人眼中是生活的另一種體驗。魯濱遜之所以能堅持到底,靠的是冷靜的頭腦,堅強的毅力,樂觀的心態(tài)。
初到孤島的他是絕望的,他說:“我整天悲痛著,我這凄涼的環(huán)境,沒有食物,沒有房屋,沒有衣服,沒有武器,沒有出路,沒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獸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獨特的個性體現(xiàn)了出來,開始冷靜地思索以后的生活,開始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小王國。如果缺乏冷靜,可能最先打敗他的就是他自己。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首要的是保持頭腦冷靜。
堅強也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膷u處處充滿危險和不測,在困難面前,軟弱只能注定失敗。堅強才能擁有超凡的承受力,魯濱遜正是以這種承受力來迎接一切困難。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還有了牧園和種植園,甚至還養(yǎng)了寵物。
不論逆境順境,他永遠樂觀,學會從絕境中尋找希望,在困難中選擇突破,從而勇敢地去面對現(xiàn)實。如果魯濱遜悲觀消沉,心靈是黑暗的,睿智的頭腦和高超的技藝只能被拉入失望的黑角,為失敗所塵封。
冷靜、堅強、樂觀正是魯濱遜成功的密碼。(指導老師:孫群)
【閱讀細語】
在這個短暫卻又豐富多彩的寒假中,我讀了不少書,如《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環(huán)游地球八十天》、《波麗安娜》……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環(huán)游地球八十天》。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好人終有好報,金錢并不能使你享受快樂與成功,幸福才能使你真正領略快樂!
——寶應實驗小學03級2班 周凱航
《草房子》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能時時保持心中有愛,這世界就會少一些遺憾,少一些憂傷,我們就不會再畏懼黑夜的漫長,不會再感到孤獨。“心中有愛”這個詞離我們并不遙遠,一份默默的關心是一種愛,一個溫暖的問候是一種愛,一個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愛……醫(yī)生心中有愛,他便救死扶傷;老師心中有愛,他便對學生“愛之深,責之切”;工人心中有愛,他便用點點滴滴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讓我們心中藏著那份愛之花,攜起手來,共創(chuàng)一個美好的未來!
——寶應實驗小學03級10班 金宇揚
讀《夏洛的網(wǎng)》這本書,讓我感動不已。我喜歡夏洛。因為她冷靜,善于思考,她用自己的絲織出了一張愛的大網(wǎng),這張網(wǎng)不但救了威爾伯的生命,也模糊住了我的眼睛……我的心被這真摯的友愛所打動,心里酸酸的。
——寶應實驗小學03級10班 成淺之
《秘密花園》這本書十分有趣,它激發(fā)了我們對未知世界探索的好奇心。書中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激情,對心靈和成長進行了深入探索。它展示的是人的態(tài)度如何決定人的生活,從而注定了怎樣的命運。生活可以無比美好,也可以非常悲慘,完全取決于你的態(tài)度。
——寶應實驗小學04級2班 周一凡
【經(jīng)典薦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集。它來自民間,所以社會低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撻;對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生活和斗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后人的一筆精神遺產(chǎn)。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丑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伊索寓言》選錄二:
公牛與車軸
幾頭公牛正使勁拉著貨車行走,車軸被壓得發(fā)出吱吱的響聲,;剡^頭,不耐煩地對車軸說道:“喂,朋友,我們無聲無息負擔著全部重量,你叫喚什么?”
這故事是說,那些叫喚得特別響的人往往干活少,而那些不作聲的人往往承擔著全部重量。
月亮和她媽媽
有一次,月亮要媽媽給她做一件斗篷。媽媽回答說:“我怎么能給你做一件合身的斗篷呢?你現(xiàn)在是新月,然后又是滿月;再接著既不是新月,又不是滿月了。”
這是說,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不可能一勞永逸。
【杏壇清音】
呼喚教育的守望者
潘文新
塞林格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了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學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厭倦現(xiàn)實,但并非沒有理想.他想像懸崖邊有一大塊麥田,一大群孩子在麥田里盡情的玩耍,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麥田里做一個“守望者”,作品的人生底蘊很深,也關涉到許多的教育問題,但最吸引我的是“守望者”這個詞本身,它表現(xiàn)出了一種獨特的角度和距離,合適的姿勢和態(tài)度,我曾以“桃源理想的守望者”為題給學生、老師講陶淵明專題,切換到教育領域,我覺得教育工作者真的應該是教育世界的、教育理想的守望者,一種保護式的看守,一種期盼式的候望,也許這樣去理解“守望者”一詞,不合作者原意,但我覺得這個誤讀本身可以給教育以正面的啟示。
正如教學專家斯卡金特所說“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而引起了很多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nèi)σ愿暗膶W習。”看來我們恰恰用無比的教學熱情去燒熄學生的學習熱情,用無比巨大的教學壓力抑制了學生的主觀動力,用過份的“敬業(yè)勤業(yè)”推毀學生的“興趣”和“好奇”。所以教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是:重分數(shù)輕素質、重知識輕能力、重接受輕體驗、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教書輕育人、重承繼輕創(chuàng)造。許慎《說文解字》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把這兩個字結合起來理解,教育就是上對下,成人對兒童所施加的影響,教師有了年齡的優(yōu)勢,知識的優(yōu)勢,經(jīng)驗的優(yōu)勢,同時還擁有管理的權力。若再把“教”字進一步拆分,會發(fā)現(xiàn)它以“孝”從“攵”,“攵”的本義是手拿棍棒打擊,使之“孝”,使之馴服,所以“教”的本義是指教化、政教,總是和權力、強力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聯(lián)想到“胡羅卜加大棒”中的“大棒”,帶有天生的“原罪”,看來我們的教育者的文化遺傳編碼中,積淀著難以改良的基因。我們的老師不屑于也不甘于坐在麥田邊做“守望”的工作,他們要親自上場、奔跑、搶斷和射門。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首先是巫師,掌握著“天地神明”的密秘,面對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土著;再次是牧師,宣揚著上帝的福音,面對的是虔誠恭順的子民;要么就是盛得滿滿的一桶水,忙著給形狀各異,口徑不一的大小容器按同樣的程序注水,只不過這一桶水因保鮮不善,早已過了保質期,因營養(yǎng)不足,早已蒼白而失血;或許還是已燃燒得越來越短、越來越昏暗的蠟燭,讓坐在朦朧幽暗中的學生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钢“教育”的名義,拽著“愛”的旗幟在教育教學中篡奪和“謀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然而,學生不是老師感應的手足,任憑教師隨意支配;學生也不是泥土、石膏任憑教師隨意塑捏。學生是獨立的人、發(fā)展的人、完整的人,學習的過程都必須經(jīng)由他自己探尋、體驗、感受、生成,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種子必須歷經(jīng)春華秋實,才能成熟,缺少了風霜雨露的滋潤,在大棚中用催生素生長出的水果,再大再鮮也是“代用品”。學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營養(yǎng),這是省卻中間環(huán)節(jié)的“輸液”無法替代的,也是善意的越俎代皰不能取消的。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從教師主體論到學生主體論,還有折中主義的師生雙主體論,理論上還沒有梳理清楚。但教學活動的落腳點無疑是在“學”上,雖然邏輯上看來是先教后學,有教才學,可是學生的學是“教好”的前提和歸宿,對教的研究必須建立在對學的研究的基礎上,任何形式的“教”都要由學生愿學、能學、樂學為評判標準。在成功的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身份必須要作置換,只有學習者成為自己的教育者時,學習才是內(nèi)生的有效的,同時只有當教育者變換成為自己的被教育者時,蹲下身時才能與學生感同身受,這時教學才是高效而有意義的。真正的學習是學生把外部世界內(nèi)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深刻的也是私已的,一定伴隨著情感體驗,人生感悟,心靈震動的,如果教育者擺不正這種位置,不僅會把教育的內(nèi)容窄化為知識,而且會把教學的方法簡化為生吞活剝、死記硬背,這些其實只是死知識的臨時性的“粘貼”和“鏈接”,經(jīng)不起時間淘洗和社會考驗的,因為它沒有生長到學生的“血肉”之中?上覀兊慕處熎毡榈厝鄙龠@種耐性和耐心,吝嗇到舍不得給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教”、自己去“學”;急躁得從后臺跳到前臺,省卻一切過程和環(huán)節(jié),趕著學生直奔結果而去。完全失去了悠閑而從容的“守望”姿態(tài),不僅不能保護學生,自己已還有墜崖的危險,而教育也到了古人所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地”的危險境地了。
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者,興趣的激發(fā)者,活動的參與者,探究的合作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的海量化,推翻了教師百科全書式的權威地位;信息的網(wǎng)絡化,摧毀了教師作為唯一知識源的壟斷地位。走下神壇的新時期老師指導學生掌握的應是最根本的知識,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必要的知識基礎;指導學生學習的應是知識的知識,即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學習,自己發(fā)展的能力。我們習慣稱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贊美于無意之中道出了教育弊病的“天機”,我們的教育是按圖紙施工,按計劃操作,按流程生產(chǎn)的工藝,F(xiàn)實中絕沒有人把醫(yī)生稱作“人類健康的工程師”,因為他們對病人要望、聞、問、切,然后因人施救,對癥下藥。醫(yī)生從來不指望病人按要求得病,也從不指責病人得錯了病,而教師在要求學生“削足適履”的時候,還怨他不夠配合,不夠馴服,教師的一句通用性口頭禪是“素質太差”。所以我看素質教育實施的瓶頸恰恰在于我們的教師的素質的欠缺,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的障礙恰恰在教師的墨守成規(guī),新課程推廣中的問題恰恰就是教師的課程理念太舊。因了歷史的沉積,教師自認為清高和神圣已成為積習,“天地君親師”、“師道尊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實際生活中政治地位、經(jīng)濟地位的反差造成一種逆向互動:現(xiàn)實中碰壁受挫后,在教育中、課堂上越易通過拔高來凸顯自己的權威;當習慣于課堂上的神圣感時,則更加重了現(xiàn)實生活中憤世嫉俗的力度。從工作性質和受教育程度來看,老師對人生的體悟應該更有深度,更懂得珍惜和感謝生活,并進而影響到學生的生活趣味、心靈健康,但恰恰是他們最易成為社會迷失的一群。在不肯走下神壇而又不得不被剝奪“神位”的錯亂中,哪里還有什么“守望者”可言?
盡管我一直無法準確地給“守望”這個詞定義,但殘酷的教育現(xiàn)實逼使我覺得它應該是指那種堅守著教育的原則,掌握著合適的距離,保持著平衡的心態(tài),立足現(xiàn)實而又仰望未來的姿態(tài)。無論是在微觀的課堂教學里,中觀的教師自身建設上,還是在宏觀的教育發(fā)展中,都熱切地期盼并呼喚著“守望者”的到來。
【文史知識】
孔子與其弟子的師生關系
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被尊為“萬世師表”?鬃幽茉诮逃聵I(yè)上取得偉大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與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和諧、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
孔子不擺師道尊嚴的架子,總是與學生親切交談,共同討論問題。他們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教學相長。討論中,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有利于問題的提出和解決?v觀《論語》,我們會看到,許多有關學、政、禮、仁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都是在這種談話教學中得出來的。這體現(xiàn)了孔子思想的兼容并包、體系龐大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孔子博大的胸襟。容人容己,方才博得學生的敬仰和愛戴。和樂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而不厭,終身追隨。
“有教無類。”不論什么人,只要送上一點象征性的見面禮,孔子都會接納為學生,悉心教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學生有的來自達官貴族,有的來自貧家寒門,孔子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只要他要求上進,孔子都熱心教導。有天資缺陷和各種毛病的學生,孔子同樣悉心教導。如頭腦不聰明反應遲鈍的曾參,后來成為一代儒學大師,名垂千古。
在教學中,孔子希望學生能提出不同意見,歡迎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提出批評,并虛心接受批評,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走了以后,陳司敗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把這話告訴孔子。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聽到別人的正確批評,決不狡辯,更不氣急敗壞,而是感到很高興。顏回是德行第一的學生,但由于他對孔子的話無所不悅,從不提出不同意見,孔子便感到有些美中不足。
對孔子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他的門下聚集了大批精英。對弟子的優(yōu)點,對弟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不加掩飾的加以贊揚。評價子賤:“君子哉若人!”評價顏回:“賢哉,回也!”評價閔子騫:“孝哉閔子騫!”評價南宮適:“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但是,孔子的贊賞不是盲目的,該表揚的表揚,不該表揚的不亂表揚。學生有了錯,他也會予以批評,讓其及時改正。學生宰予,極善言辭,是言語科高足,但華而不實。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懶覺,孔子對他進行了嚴厲批評:“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老師也不能謙讓。當師生觀點不同時,他們也會展開爭論。子路伉直好勇,當了季氏家臣,想讓師弟子羔任費宰?鬃佑X得子羔還沒有學好,不當出仕。子路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孔子說:“是故惡夫佞者。”(孔子批評子路,認為子路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解。子路就沒有好好讀過書。)
雖然在學問上有批評有爭論,在生活中,孔子對學生是十分關心的。有一次,閔子騫、子路、冉有、子貢侍立兩側,一個個儀表堂堂。孔子非常高興。但看到子路剛強的樣子,他又非常擔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不幸言中,后來,子路在衛(wèi)國內(nèi)戰(zhàn)中,被剁成肉醬。冉耕得了不治之癥,孔子去看他,傷心地說:“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英年早逝,給孔子以極大打擊:“噫!天喪予!天喪予!”“子哭之慟。”由此可見,孔子愛生如子,關懷備至。
由于孔子悉心地教導、誠摯地關懷,以及他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學生們尊敬他,愛戴他。他得了病,子路為他祈禱。叔孫武叔等人詆毀他,子貢堅決為他辯護。孔子死后,學生們?yōu)樗啬谷辏迂暿啬沽,才揮淚而去。更重要的是,學生們謹記老師的教誨,終生實踐著他的思想,傳播著他的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最重要的學說——儒學,使孔子的思想光照千秋,使孔子名垂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