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世上可讀之物,豈獨書本也哉?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文章可讀,山水更可讀;“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有字書可讀,無字書更可讀。讀以明心,讀以見性;讀以怡情,讀以忘憂。
著一“讀”字,可以引發(fā)多少思索,牽出多少思緒!
【都市物語】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
——《讀城記》導言
易中天
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法。
我喜歡讀城。
由于種種原因,我多少到過國內(nèi)的一些城市。每到一個城市,我都要打探一下它的歷史沿革、建筑文物、風土人情,品嘗一下那里的吃食,在街面上逛逛,學幾句方言民諺歇后語之類,然后回來向別人學舌。每到這時,便總是不乏熱心的聽眾。而且,他們也往往都不滿足于只當聽眾,也要參與討論,發(fā)表他們對那些城市的看法,并同自己居住的城市作比較。于是我就發(fā)現(xiàn),讀城,其實對許多人來說,可能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的確,說起城市,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話要講。
中國歷來應(yīng)有關(guān)于城市的各種民謠,比如“生在杭州,死在柳州”就是。與之配套的則還有“穿在蘇州,吃在廣州”兩句。后來,這個段子又被改成了“吃在廣州,穿在上海,說在北京”。這是因為上海的服裝早已超過了蘇州。而北京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諸方面都乏善可陳,可以夸耀的只有一張嘴,正所謂“京油子,衛(wèi)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這也是關(guān)于城市的老段子,只不過已經(jīng)由城說到人,其實讀城也就是讀人。所以關(guān)于城市人性格的說法也很不少,比如武漢人是“九頭鳥”,南京人是“大蘿卜”等。這些民謠和說法,都無妨看作是民間版本的《讀城記》。它們實際上說明了這一點:中國的城市,實在是極其可讀的。
中國人城市極其可讀,中國可讀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光是我們平時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就有不少。比如偉大首都北京,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古都西安,舊邑洛陽,特區(qū)深圳,圣地延安;石城南京,泉城濟南,花城廣州,春城昆明;“白云黃鶴”的武漢,“龍興之地”的太原,“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成都,“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杭州,“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長沙,“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兩分的揚州,“滿街都是圣人”的泉州等等。這些城市,都風姿各異,個性鮮明,極具“可讀性”。就連一些小城,如城池完好古色古香的興城、平遙,山青水秀民風淳樸的麗江、鳳凰,徽商的根據(jù)地黔縣、歙縣,晉商的大本營祁縣、太谷,還有“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的贛州,“萬川畢匯,萬商畢集”的萬縣,也都是可讀的。如果你有條件,不妨通讀天下城市:春天到洛陽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紅葉,冬季到哈爾濱曬太陽,而“夏季到臺北來看雨”。既然有孟庭葦?shù)氖⑶檠,何不瀟灑走一回?當然,如果你和我一樣,并沒有這個條件,那么,你還可以讀書。比方說,讀我這本《讀城記》。
【穿行紙頁】
對楊絳《我們仨》的讀與思
寶應(yīng)實中 顧玉喬
我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楊絳筆下的字里行間,我只能試圖形容自己的感受。讀《我們仨》時,我是自己放進去的。
“世上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楊絳的一聲嘆息重重地落于人心。盡管她的文筆依舊沖淡平和,淡定自若,可傷痕再怎么輕描淡寫終究還是傷痕。她與錢鐘書那份愈久彌深的知性愛情天地可鑒,她失去愛女的傷悲絕望無人體會。楊絳用了整整一個章節(jié)來寫她的一個夢魘,明明是不可能的一個古驛道,心里清楚這只是作者的一種曲筆,可是其情之真,其意之切,真的就自然地走進了她筆下的古驛道,跟著楊絳一程一程往前走,生怕追不上載著錢鐘書的那只船。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奇怪的念頭,楊絳是何等真實平淡的人,你讀她的哪部作品這樣曲折幽深過?她這樣繞來繞去地寫一個夢,無非是不忍面對這場生死訣別,無非是讓三個生命的散失像一次平常地暫別而矣,她不要沉入到痛苦中,她只想“和他們再聚聚”。
在《我們仨》里,楊絳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的悲歡離合,從來沒想過,錢鐘書對楊絳的感情可以浪漫到對她說“我只要一個像你一樣的女兒”,沒想過錢鐘書將女兒寶貝到和她稱兄道弟,沒想過錢鐘書這樣曾跨洋過海的人戀家戀到“從此后,只許死別,不許生離”。我總是認定了錢楊二位先生的嚴肅剛正、知性通達,以為這對老人是專為了中國的文化而存在的,專為了和平庸作決裂的。其實這是很沒有道理的,沒有家的溫情,大概也就沒有了他們的才情,悟出此理,再看看“我們仨”這個書題,就越發(fā)感覺這三個字正如鐘書先生和他生命中至愛的妻子與女兒,緊緊相依,彼此呵護。
也許楊絳先生是在回避往事中那些傷痛的成份,當我們隨著她平靜溫和的文筆重讀他們風風雨雨六十年歷程時(主要從兩人去英國留學寫起),那些溫馨動情的漣漪時時自心底跳躍,似乎嗅出“笨手拙腳”(錢鐘書自評)的兩個讀書人將肉燒出了焦味,聽見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在胡同小飯店對著鄰桌客人竊竊私語,分辨是誰做東。真的,讀《我們仨》自然地就品出一個中國老百姓家庭的溫情脈脈。
六十年的滄桑浮沉,該蕩滌的蕩滌了,該沉淀的沉淀了。還是回到“家”這個字眼上吧,因為楊絳先生在這本書里一直在訴說對它的感情。可當一切都不復存在的時候,當“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時候,當一個人回憶往時情景,覺出哭都是一種幸福時(“因為有鐘書在身邊”),想想看,那種孤寂之情,失落之痛,大概連上蒼也會動容吧!
天底下又有多少“我們仨”在演繹各自的故事呢,面對《我們仨》,更懂得了珍惜。
讀你——我的母親
寶應(yīng)中學09級29班 陳蓉
那天看書時,看到這么一句話:我們都是遠視眼,模糊了離我們最近的幸福。想想深有感觸。和我朝夕相伴的母親,曾幾何時,我又了解過她呢?
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可母親卻不屬于。泛黃的臉頰看不到紅暈,干裂的粗手摸著覺得扎人。我喜歡和母親一起照鏡子,兩張臉緊緊貼在一起,鏡子里出現(xiàn)了巨大反差:一個紅潤潤的,像熟透的蘋果;一個皺巴巴的,像蔫了的梨。我會開玩笑地說:“媽,你怎么和我差別那么大,是不是沒有遺傳好。”母親微微笑,看著我,眼里投射出一種滿足和羨慕。爸從外地回來時,帶回來一個神秘的盒子,欣喜地拿給母親。打開一看,是一套進口的去斑套裝。母親撫著它,像小孩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玩具,欣喜溢滿了臉龐。對著鏡子,數(shù)著臉上的斑點,又低頭看看手中的“寶貝”。幾次想打開,卻又縮回了手。次日,那件“寶貝”已無蹤影,只有兩袋蛇油膏安靜地躺在那兒……
女人的身姿應(yīng)是曼妙的,靈動的,母親不屑于這些。最近興起的“減肥”風暴,根本沒刮到母親這里。母親的飯量很大,有時我都甘拜下風。但往往現(xiàn)實總是與一般規(guī)律相反,母親很瘦,甚至有點瘦骨嶙峋。我感到非常困惑,特地上網(wǎng)查了一下。上面說:與每天的勞動量有關(guān)。我恍然大悟,母親忙碌的身影在我腦海閃現(xiàn):洗菜時凍紅的雙手,拖地時彎曲的背影……
女人本該是柔弱的,輕盈的,母親更與眾不同。閑暇時和母親掰手腕,輸?shù)目偸俏。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母親能挑著一百多斤的擔子從村頭走到村尾。我不避諱說母親的職業(yè),每次填表單時,我會寫上大大的兩個字“務(wù)農(nóng)”。母親是個莊稼“漢”,播種、除蟲、收割——地里的活都被她一人給攬下了,農(nóng)忙時,母親不準爸回來,說是太遠了,還要來回趕,怕爸吃不消……
母親普通、平凡,沒有漂亮的外衣,沒有錦衣玉食般的生活,她只會努力地為這個家默默奉獻著,因為家人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快樂。
至愛無聲
【走過一季】
讀 心
寶應(yīng)中學09級31班 王玉婷
在心里狠狠地罵自己幾句,窗簾前的冰冷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淚水就這樣不爭氣地留下來。那是生氣時的眼淚,濃度很高,才明白氣到最后就是軟弱無力,化為水。在生活中尋找簡單,卻被虛榮的世界弄復雜。
總有人說我思想太慢,要快點才好。我試著努力過,但沒有辦法快,很多想法和念頭不是一瞬間的事情,不可能上一秒還在東,下一秒就到了西。面對同學,我不希望自己是主角,甚至不想要自己出現(xiàn)。因為唯有淡才安然,唯有淡才長久。于是,我給自己掛著個笑臉符號,用這個來拒絕濃,也接近淡。
17歲的我們喜歡與同類朋友在一起,穿同樣風格的衣服,聽同樣的音樂,談?wù)摫舜烁信d趣的話題,物質(zhì)成為我們分辨同類和表達自我的必要手段。一身素衣的我落于潮流之后,于是我會學會改造自己的衣服,發(fā)現(xiàn)加長的黑色妮子大衣自己穿起來雖然大了點,但是還是很好看的。可是,想象中的話沒有,想象中的溫暖沒有。
我開始把自己打扮成另一個人。我了取悅他人,我過著不屬于我的生活,我不快樂……。
忽然抬頭才發(fā)現(xiàn),陽光正從透明的屋頂瀉下,剛剛明明下著細雨,我站在大廳的中央就見滿屋的溫暖,伸出手來放在陽光下,肌膚泛出光澤,和這陽光一樣令人舒服。今天是立冬,有雨也有陽光,這是一個過渡,這樣的過渡也如此自然。位置有了變化,角度也跟著變化,不料心境也有了變化?粗约簞倓偨Y(jié)束的局面,沒有硝煙,沒有喧鬧,似一個熱鬧后的操場,人群散去后剩下了寂寞,寂寞是美麗的,也是閑適的,我喜歡這樣的淡然與閑適。
才發(fā)現(xiàn)——我忘了最美好的東西是比物質(zhì)更高貴的東西。是寫出一首詩,是劃出一張畫,是創(chuàng)作出一幅作品,甚至是默默無語觀賞美景的瞬間的快樂。
讀心,過自己的生活,不必取悅或迎合他人。
讀十八歲的天空
監(jiān)利中學08級4班 袁慧芳
月,出沒于云間,每一刻的出現(xiàn),都似乎是精心打扮過的臉龐。它美麗著,而背景只是黑壓壓的一片,未免顯得不搭調(diào)。
我伏在窗前,想象自己變成鳥兒,“撲騰”一聲飛往林間,等待銜著凌晨的露水扶搖而上,把它掛上夜空當作星星,裝點這片本不應(yīng)該單調(diào)的天空。
你抬頭一定看見,那片天空里的星星像一盞盞燈籠。用光亮暗示她火焰的熱烈。
天亮了,我從林間慵懶地探出頭來,仰望天空,卻只有太陽形單影只地游走,我飛往海面,銜著湛藍的海水把天空一點一點浸染。
你抬頭一定看見,天,好像倒過來的海。
我立在枝頭,看晝來夜去,看星星似行將流淚的眼睛般楚楚動人,看藍天似籠著輕紗的夢般嬌嬈?醇毶硵(shù)著時間流過沙漏的細頸。此時,我看見閃電劃破夜空,似帶領(lǐng)千軍萬馬討伐蒼穹,雷聲為戰(zhàn)場伴奏。我直沖云霄,彌補那片裂開的天空。直到天亮,太陽潑下和煦的光,撫平昨夜的累累傷痕。天空,又恢復了往昔的羅剎海市般的明朗。
你抬頭一定看見,天,仿佛屹立不倒的將軍。
十八歲的天空是無限的,裝不進口袋;十八歲的天空是細膩的,盛不進籃子。
我飛過十八歲的天空,讓它的每個角落都滲透我的汗水;我飛過十八歲的天空,讓它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著我的顏色。
月光漫過夜空,夜空頓時翻了個身變成白晝。
十八歲的天空,為我的飛翔布置一個完美的舞臺。
當我轉(zhuǎn)身,只看見一抹漸漸隱沒的微白。
【字里人生】
一謎·半羽·兩英豪
——佳謎一則賞析
劉邦聞之則喜,劉備聞之則悲(字) 翠
賞析:這是一則字謎佳品。全謎用會意比較法扣合,謎底“翠”字一分為二,以“羽卒(死)”之意照應(yīng)謎面。
此謎可圈之處在一“羽”字,別小看輕輕一“羽”,其承載著兩英豪也。
緣謎面前半句探求,“羽”當為項羽也。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以勇猛著稱。無奈有勇無謀,兵敗垓下,烏江自刎,若得多少文豪杰扼腕而嘆,李易安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便是一例。漢高祖劉邦的一喜,焉能抹去歷代仁人志士的悲思之淚!
從后句追尋,這“羽”應(yīng)是關(guān)羽的化身。紅臉關(guān)公,義薄云天,桃園結(jié)義,情深似海,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俠肝義膽,蓋世勇武,令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然敗走敗城,英雄末路,亦何其悲也。莫說視兄弟如手足的劉備悲慟欲絕,縱天下者,又有幾人不為之泣下沾襟!
如此,一謎之中嵌半羽,深蘊兩代英豪事,誰說燈謎是小道,增知益智功大矣!(裔勝東)
我來說“善”
趙文竹
“羊草口”為善。
羊低頭吃草怎么就成了善呢?大概是勸人從善先學吃素吧,然而這并非究竟。羊吃草是由羊的天性決定的,依天性生活就是善。如此說來,狗吃屎,貓吃腥都是善,老虎吃肉也未必就是惡,都是天性使然。善和真不二,若強迫老虎吃素,那無異于要消滅這個物種,決非真善。
善字還可以拆成一個人民幣符號“¥”和一個“世”及一個槽子?梢娮屖廊硕假嶅X富起來確是大善之舉,只是發(fā)了財后別忘了世界上還有窮人,隨力盡心捐點錢賺個心安很有必要。善字下邊那槽子是個功德箱。
(趙文竹,法名仁文,自號“天涯逍遙客”,堂號“草香廬”。倡導“藝術(shù)為人生,人生即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理念。偶有所得,形諸筆墨,不經(jīng)意問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詞、雜文、小說和書畫作品,風格通俗易解,蘊涵哲理,甫一面世,即廣受歡迎。)
【音畫驛站】
太陽的朝圣者
寶應(yīng)實中07級12班 陳凡靖
初識向日葵是在看到梵高名畫《向日葵》的時候。
不相信世間會有如此有張力,青春張揚的奔放美感,可這種藝術(shù)確實在這奇特的花兒身上出現(xiàn)了。
從此,有了看一看向日葵的想法。
一次去鄉(xiāng)間,偶然聽見爸爸叫:“看,向日葵!”我順著方向看去,可不是嗎,五六株向日葵在岸上對著太陽展現(xiàn)它們的活力呢。
這些太陽的朝圣者有一人多高。豐腴的花盤襯得陽光四射,天下一派明亮,正值清晨,太陽正在升起,從地平線猶如一朵碩大的金紅色蘑菇,正破土而出。
我猛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多么奇特的植物,一根筆直的莖干帶著極明顯的棱角,支起微微上揚的花盤,竟如人的笑臉。
我甚至在這太陽升起的時候想到了夜幕降臨,月色朦朧,一地的葵花靜穆地站立著,仿佛站了一地的人,一地的武士。
經(jīng)過一夜清露,在太陽還未普照大地之前,一株株花都濕漉漉的,心形的葉子與低沉的花盤,垂掛著晶瑩的露珠,使花朵顯得格外貴重。
太陽在不斷升起。
我感到葵花是天下最有靈性的花朵,讓我感到它是有生命與意志的,它的面孔,永遠朝著神圣的太陽,它是太陽的寵兒,它隨著太陽,令人不能察覺地移動。在天地一片肅穆中,將對太陽的熱愛與忠貞發(fā)揮到極致。太陽漂浮在天空,似乎是一朵無比碩大的葵花。
而剛剛還低垂的花瓣,得到太陽與大地的精華,低沉中舒展開來,在陽光下閃著金屬艷麗的色澤。
葵花是有魔力的,當太陽之花開到最媚時,葵花也進入鼎盛。迎著陽光,向上攀爬,細長的莖更長了。如一支支火炬,燒在藍天下。
細細看來,更是耐看,不忍用我拙劣的筆觸去破壞,只感到讀也讀不盡,只得嘆一聲,造化啊!
突發(fā)奇想,不知葵花的森林是如何曼妙的,但我深信,真正愛這花的人,從身邊的五六株,是能聯(lián)想置身花海的感覺的,世間萬物本通靈,何況是太陽的朝圣者。
我決定,從明天起,種一片朝圣的葵花森林,不在河岸,是在心田。
音之靈
寶應(yīng)中學09級29班 徐志娟
喜歡讀一首歌的靈魂,在夜深星空之下。
總相信每一首歌最真的價值就在于一個屬于這首歌,更屬于每一個聽者所共同感應(yīng)的靈魂。人世紛雜,音樂的不同意境便會被不同的人所接納。我不愿說那些每天哼哼哈哈耍弄流行的人太過浮雜,但真的更希望在如此匆匆歲月之中,我們可以有那么一首歌,屬于自己,觸動的是自己的心。
會在千百首不知名的歌曲中猛然與那么一句歌詞,一段旋律有一種前世之緣的悸動。
“一朝成萬骨枯,多少白發(fā)送走黑發(fā)”的蒼涼無奈,《半城煙沙》舒緩音調(diào)中更多的該是最撕心的吶喊。愁苦情緣,家仇國恨。愛如紙鳶,空余斷線,再美,不過烽煙。恨恨糾纏,只灑鮮血,忠義,空余謊言。荒亂中邪正難辨。一縷牽掛,沉湮腹中;歸田卸甲,找不回昔日煙花。殘騎裂甲,燕還故榻,身后,半城煙沙。戰(zhàn)火廝殺,何等悲壯烈焰之狀,歌者輕言淺唱,有比“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更多凄澀,戰(zhàn)禍,是爭者的仇殺,無言凄苦的是別離,離亂中,黎民的掙扎,水深火熱。只想捧一杯清茶,與你戲蝶花下。
“壯志凌云幾分愁,知己難逢幾人留”太過消沉的美!跺羞b嘆》,逍遙人,孑然瀟灑,卻難訴心傷。逍遙,離殤。漂泊之年,秋風厭倦,誰知心中愁倦,昔日歡嬉,只愿有你。無奈漂泊,伊人嘉言。難留東水。故作瀟灑,由不得命運剝奪,往事難憶,留不住知己伊人,誰懂?逍遙之嘆,嘆盡多少愁歡。滾滾紅塵,千載作何看透,千情萬怨,英杰成愁。誰不羨江湖豪情,踏盡天涯?孤劍,杯酒,點殺。英雄,仗劍,俠義柔腸,笑談江山,中原守望。卻…只羨茶居田園,相愛相守?v有千種風華,又怎耐冰劍孤榻?逍遙,是隱忍的代價。
輕紗北風,星稀,月未明。獨覽一片不屬于自己的燈海,帶一只黑色精靈,載一朵音樂的靈魂,靜讀著可以牽動千億思緒情愫的音樂之靈。我百覺慶幸,在如此年華,可以有一首歌,一朵魂靈,叫我在無數(shù)夜深人靜百無厭倦去讀去聽。
【淺斟低吟】
從黃蓓佳的清新到饒雪漫的疼痛,再從郭敬明的悲傷到韓寒的犀利,再加上安妮寶貝的細膩,那些年輕的寫手寫出了青春,寫熱了生命,寫出了新時代的強音。翻看他們創(chuàng)作的書本,讓你不有感覺到心被鑿開了一個小洞,大把大把的陽光從外面流淌進來,使你發(fā)現(xiàn)青春是那么美好、多嬌。
——淮安外國語學校10級15班 王璇
我喜歡閱讀,尤其喜歡閱讀古人。讀古人精神,得自己財富。
……
在喧嘩的街頭,常常有一種被人流所淹沒和遺棄的感覺,然而在閱讀中,我就活在了一個寧靜安然的世界中,滿心歡喜,一身愉悅。
——監(jiān)利中學08級4班 柳琴
如果說中國的千年文化猶如群星奪目的夜空,那么詩詞必是夜空中那顆最閃亮的星。詩之韻,詞之情,記錄了文人墨客的萬縷情思,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重量。
——淮安曙光雙語學校初中部09級6班 魯俊杰
我輕輕拂拭著樹身上的塵埃。這是一株怎樣的海棠。∶髅魃硖幠婢,卻安詳?shù)亻_出滿樹花朵,散發(fā)著馥郁的芬芳,她像母親一樣的柔情,一樣的慈愛,呵護著嬌美的花朵,——昨夜才起了大風啊,原以為花會落盡,誰知只掉落了幾片半黃的葉子,這是一株海棠嗎?
——淮安曙光雙語學校初中部09級15班 楊雅
法國梧桐的樹葉散發(fā)出植物特有的清香,只在夏天散出淡淡的,微微刺鼻的香味。斑駁的樹影打在你和我的身上,你仰起頭,半瞇著眼,似乎享受著這感覺,我抱起手臂看著你,你用余光斜視著我,傳出笑意,孩子般俏皮。這感覺只屬于夏的,專屬于夏的。
——淮安外國語學校10級15班 陸紫薇
去生活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智慧和美,你會發(fā)現(xiàn)一瓣春天花開的奧妙,一季夏天蟬鳴的深情,一輪秋天雁歸的緣由,一片冬天生命的靜美。
——監(jiān)利中學08級3班 郭瀟
我可以看見他額邊垂下的碎發(fā),眼中閃動著的光芒,微微上翹的嘴角和那件永遠都沾著汗?jié)n的球衣。竟是和我一樣的年紀么,我沖到窗前大聲的呼喊:“表哥!”“嘎嘎”兩只受到驚擾的鵲兒不甘心地飛遠。窗外,只有清冷冷的月光灑在空蕩蕩的枝頭上。
——寶應(yīng)中學10屆12班 張欣茹
書讀不讀?讀!我想愉快地讀,一覺睡到自然醒,然后精神飽滿地讀它個入木三分;我想輕松地讀,把分數(shù)和名次等等煩人的標簽丟進垃圾箱,然后輕裝上陣地讀它個專心致志;我想感性地讀,把教室的四面墻拆掉,讓枯燥的理性說教被真實的生活溶解殆盡,然后身臨其境地讀它個刻骨銘心。
——寶應(yīng)實驗初中09級17班 陳一凡
孩子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可愛的外貌,因為他們總在無意中道出自己的心,那一份童稚的天真,卻是每個大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你知道嗎?撒謊的孩子最可愛!為何?他們的小嘴,總在無意中便出賣了毫無防備的心,但在謊言不攻自破之時他們想到的卻往往不是辯解,而是由衷地表達自己的歉意。
——淮安外國語學校10級1班 施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