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柵欄,在情感的土壤上播種
2003年4月總第17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科學的家庭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學校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不容忽視的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兩代人的溝通卻有了一道看不見的厚障壁。對孩子而言,成長幾多煩惱,渴求長輩理解與呵護;而重任在肩的家長呢,卻一直為站在孩子的心門之外而迷惑,在嘮叨蒼白乏力之際,家教要么一味遷就,要么冷酷到底。都打開鎖閉的窗戶吧,在春天里向親人與路人展示你迷人的會心一笑。
〖真情告白〗
永恒的微笑
實驗小學六(1)班 張弈佳
出生時,媽媽把我當作心肝寶貝,無微不至地照料著,幾個月后媽媽便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教我說話。當我說出第一個字時,媽媽抱起我舉過頭頂,開心地笑了,笑得那樣甜。
十幾個月后,媽媽便拉著我的小手,帶著我一步一步向前邁。我每邁一步,媽媽就會沖我笑笑。在媽媽的笑聲中我學會了走路。
當我小小的手拿起筆,在紙上開始創(chuàng)作。我拿著自己的杰作給媽媽看,媽媽開心極了。微笑著摸著我的頭對我說:“畫得真好,繼續(xù)努力!”
開始上小學的第一天,媽媽微笑著對我說:“上課要認真聽講,要遵守紀律,聽到了嗎?”我乖巧地點點頭。媽媽高興地笑了。
第一次期末考試,我沒考好。原以為媽媽會罵我一頓,可媽媽一點也沒有責怪我,而是,笑嘻嘻地說道:“沒關系,第一次嘛!以后機會多著呢!”。就這樣,我在媽媽的笑聲中長大了?赡苁且驗閶寢専o聲的笑鼓勵著我。三、四年級,我的成績突飛猛進,得過銀杏獎、三好學生。這時候,媽媽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
上五年級了,不知怎的,考試總考不好。有時考砸了回家,看我那傷心的樣兒,媽媽總會說:“不錯了,不錯了,蠻好的嘛。”可我總覺得媽媽的笑少了,即使笑,也不再那么自然了。
媽,我多么想再看看您那發(fā)自內心的微笑。 (指導老師:周信東 )
網友點評:
母親的微笑給孩子無窮的力量,讓他們擁抱未來,笑對人生;蛟S母親們并不知道這一點,但對于孩子們,他們真得希望自己每天都能獲得微笑給予的力量。 ――徐婧
。ū疚倪x自集團教育叢書《中國100個孩子的家庭報告》 袁衛(wèi)星 楊寬榮等編著)
和媽媽談談心里話
實驗初中初二〈4〉班 唐濤
親愛的媽媽:
您好!
不要驚訝,這封信已在我心中醞釀很久了?赡苣鷷虿焕斫膺@封信而傷心,但天天看到您忙碌的身影,我還是忍不住提起筆。
沒有人比我更清楚您為我犧牲了多少。每天早晨,在我起床前早已起來的總是您,每天中午,您又總是為我捧上可口的飯菜,連筷子都不用我拿。您也許驚訝:對此你還會有不滿意的地方?是的,我不滿意的就是您的呵護!狐貍和人一樣愛護著它的下一代,甚至為了小狐貍而甘冒性命危險勇闖獵人的陷阱。為了鍛煉長大的小狐貍的獨立生活能力,老狐貍卻毫不猶豫地把小狐貍趕出洞穴。拿一雙筷子,不會耽擱我很多時間,卻不致讓我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讓我自己早起一次,不會有什么麻煩,卻能讓我鍛煉一次。
媽媽,也許您不知道,讓我多動動手,也是在培養(yǎng)我的能力呀!僅有發(fā)達的大腦,卻沒有動手的能力,即使有再好的設想也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您愿意我成為這種與廢人無異的“高智能”兒嗎?電腦的思維應該說無人能及,但它只能任人擺布,媽媽,您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您感到委屈了嗎?其實,我又何嘗不知道您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呢?我又何嘗不明白,您為我倒的一杯杯牛奶中傾注了您的多少關愛呢?
雛鷹總有翱翔在天空中的那一天,但如果不給它鍛煉的機會,把它養(yǎng)得肥肥胖胖,充其量它也只與一只肉雞而已。媽媽,請放開您手中的繩,讓我自己走幾步吧,我期待著與您同行的那一天。
此致
敬禮!
您不懂事的兒子:小濤
2003年4月9日
〖兩代情深〗
母愛
實驗小學六(5)班 刁華揚
小時侯,我讀過許多許多歌頌母愛的詩句,那時侯我似懂非懂。在無數個普普通通的日子里,媽媽為我做著一件件普普通通的事。漸漸地我明白了,媽媽的愛其實就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它們就像一枚枚貝殼,時間將它們串成了一條彩色的項鏈。
我的媽媽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她心直口快,做事動作利索,最不喜歡慢慢吞吞的懶相。她對我很疼愛,又是那樣的嚴厲,我的一切可以說是媽媽全包了,她既要關心我的生活,還要關心我的學習,為了我能健康成長,媽媽可是費盡心血。
為了讓我寫好日記,在睡意濃濃的早晨,媽媽帶我觀看公園里老人晨練的風景;在涼風襲人的夜晚,帶我觀察街道上霓紅閃爍的路燈;還帶我下鄉(xiāng)欣賞春天的麥苗、花香,夏天的小溪、荷塘,秋天的稻谷、農場,冬天的白雪、村莊……
我不喜歡運動,媽媽就在暑假擠出時間陪我鍛煉。有一次媽媽陪我一起步行鄉(xiāng)下,二十里的路程對于身體微胖的媽媽可不是一個小難題。然而媽媽卻硬撐了下來,一路上,還不停地給我鼓勁……
一個傍晚,在路上走著的我被一輛自行車撞倒了,跌破了臂膀,鮮血直流;氐郊依铮谧鲲埖膵寢尰帕松,飛也似的跑了出來。我們很快到了醫(yī)院,急診室里的醫(yī)生把我的傷口縫好以后,我看到媽媽的眼圈紅了,再有一丁點兒微弱的刺激媽媽就可能哭出來。我的傷口疼在我臂膀上,更疼在媽媽的心上。回到家里,媽媽幫我擦洗身子,把我安頓上床,看著媽媽慈祥的面孔,一掃往日的嚴厲,一會兒喂我吃飯,一會兒哄我吃藥,我好感動,眼眶濕潤了,不一會兒我竟睡著了。第二天早晨我醒來時,發(fā)現媽媽正坐在的床邊,手里端著一碗我愛吃的豆腐羹,她在用勺子攪拌去熱。一看媽媽的臉,我吃了一驚。一夜,怎么媽媽就變成了這般模樣:臉色蒼白,顯得十分憔悴;眼睛布滿了血絲,一副很疲勞的樣子,原來媽媽守護我一夜了,又為我做這么復雜的早餐?粗鴭寢,我心里好難過,淚水不知不覺地流了出來。我想說些什么,但嗓子突然堵住了似的,什么也說不出來,便偎依在媽媽懷里大聲地哭了起來。
媽媽在姐妹中最小,小時侯被外婆、外公寵愛,脾氣很暴。有一天,我在媽媽的房間里玩,偶然發(fā)現媽媽書桌太板下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排很醒目的字,是大文豪泰戈爾的一句名言:神的巨大權威是在柔和的微風里,而不是在狂風暴雨中。我讀了一遍又了一遍,似乎明白了它的意思,我仿佛看見媽媽在自責對我的嚴厲。我看得心里酸酸的,我真想大喊一聲:“媽媽,我愛你!”
“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比不上母愛”,這真是千古絕句啊﹗而我想說:母愛是非常平凡,又非常神奇的,有時她像輕風,讓你不知不覺;有時又像狂風暴雨,讓你經受鍛煉。在你成長的過程中,處處都留下了母愛的痕跡。 (指導老師:李吉銀)
(本文選自集團教育叢書《中國100個孩子的家庭報告》 袁衛(wèi)星 楊寬榮等編著)
〖睿者指路〗
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
葛加順
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固執(zhí)己見、一意孤行。
任性作為一種不良的性格,除孩子的自身問題外,大多由于父母撫育心態(tài)上的偏頗而造成的:一是家長平時對孩子遷就、縱容,事事都由著孩子性子來。久而久之,便形成遇事就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勢。二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欲望不管是否合理,就憑借著自己的權威,斷然拒絕。家長的無理、頑固、粗暴,會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凡事只要堅持,就能勝利。三是父母在撫育態(tài)度上缺乏一致性,使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也會使其感到父母是可利用的,進而放縱自己。
那么,該如何糾正孩子的任性呢?
一、正確運用家長的權威,積極引導。調查表明,孩子出現任性主要是家長在他們心目中失掉了威信,這與家長不能正確運用自身的權威有關。家長平時如果能夠平等地和孩子談心,真誠地表揚其好的表現、嚴肅地批評其過錯,就能在孩子心目中樹立權威,取得孩子的信任和敬佩。家長的勸說就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任性的可能性就大大減少。如果家長以為自己是老子,自己供養(yǎng)了孩子,就一定要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根本不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就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導致任性。當然,有的家長總像保姆一樣對待孩子,什么都隨著孩子的意愿辦,對孩子的無理要求也不能嚴肅批評,這無疑是在強化孩子的任性。因此,家長一定要正確地運用權威,保持父母的主導作用,過于嚴厲、過于溺愛都不行。
二、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孩子有時對父母有所偏愛。比如,一位父親也許因為女兒對他親密而一時高興,允許她享有某種違反母親意愿的特權。類似的,一位母親也許會在父親要限制孩子的某種行為時,原諒孩子,替他說情。父母常會為教育孩子的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這會使孩子有機可乘。雖然父母們不必對每一個問題都抱一致的看法,但在教育孩子時,應該先私下里商量好,決定對什么可以讓步,對什么應當堅持,然后再一起開始實施教育。
三、要預防孩子任性的發(fā)作。孩子的任性發(fā)作一般是有規(guī)律的,總是在某種情況下才出現固執(zhí)行為的。對此,家長一定要心中有數。當可能誘發(fā)孩子任性的條件將要出現時,可預先作好“防范”。比如,有的孩子“客來歡,人來瘋”。家長可以在客人來到之前告訴孩子要有禮貌,不要妨得大人和客人的交談,否則大人和客人都不會喜歡他。當客人來家時,要根據孩子的表現,或表揚他表現好,或批評他不該纏住客人,或暗示他該走開了……這樣,不給孩子任性發(fā)作的機會,也會使他的任性逐漸淡化。
(注:作者系外國語學校學生家長,楚州區(qū)車橋中學校長)
后記:
“家”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地方,它有時在竹籬茅舍,有時在高屋華堂,有時在燈火閃爍處,有時在寒星月影下,有時在無家可歸的人群中,有時在溫柔善良的眼神里。
一位“老三屆”講他對母親的深情,說:“小時候,家里很窮,家門口有個賣餛飩的攤子,每天經過那里都能聞到撲鼻的香味,我特別想吃一碗餛飩,媽媽也知道我這個小小的心愿,但是沒錢,無法滿足我,有一天媽媽帶我去吃餛飩了,餛飩的味道真是鮮美極了!但當我抬起頭時,發(fā)現媽媽并沒有吃,卻在深情而滿足地望著我,她的目光永遠留在我的心底……”愛母的情感油然而生。
《人民日報》上曾有一則報道——《大學生家書惜墨如金》,寫的是兩名學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給家鄉(xiāng)父母寫信,其中一名學生在信紙上寫了“一切平安”四個字,另一名學生的父母接到兒子的來信,拆開一看竟沒有一個字,只見信紙上畫了幾個大問號,面對這些問號,母親思索片刻,苦笑地對老伴說:“兒子是嫌錢寄晚了!”這兩名大學生的家書反映出他們對含辛茹苦的父母非常無情。
于是一位母親就有了這么一個耐人尋味的教子經驗。她說,兒子兩歲時,四川老家送來一筐孩子最愛吃的桔子,我就天天讓孩子給大家分桔子……最大的給爸爸、給媽媽,最小的給自己,日復一日地堅持讓他這樣做,當桔子快吃完時,兒子提出將剩下的三個桔子留給自己,但我不同意,仍堅持分食。盡管我將桔子一瓣一瓣地往肚里吞連桔子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可我還是吃了。
愿普天下的孩子們都能從點滴小事中發(fā)現超越的力量,早日懂事成熟。愿普天下的父母們都能以情的付出贏得情的回報,以愛的播種獲取愛的豐收。
〖身邊故事〗
我教孩子說普通話
實驗小學 郝玉梅
提到我的孩子,許多人都會羨慕地說:“這個小家伙真了不起,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也有人說:“這還不明擺著,人家媽媽就是一口普通話。”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教孩子說普通話,關鍵不在家長說得好不好,而在家長有沒有培養(yǎng)孩子的意識。
首先,要創(chuàng)設說普通話的氛圍。從孩子“呱呱”落地時起,雖然那時,他還不會說話,我和家人在逗他玩笑時,就都是用普通話(其實,孩子的爺爺、奶奶說的也是“寶應普通話”)。在這種家庭氛圍里,我的孩子嘴里冒出的第一個詞“媽媽”就是用普通話說的。在以后的日常對話中,我們也盡量使用普通話。因此,在與別人交流時,他說起普通話來,就顯得很自然了。
其次,要規(guī)范孩子的語言。因為我們生活在方言區(qū),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會帶些方言回來,有時甚至還學會說一些不文明的語言。這時,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有意識地引導了。有一次,鄰居家的小孩在我家玩,把我家的墻壁畫臟了。我一回家孩子就告訴我說:“媽媽,王元把我家的墻畫得‘死壞相’。”我對他說:“什么‘死壞相’?媽媽聽不懂。”他連忙把我拉到墻邊,指著墻壁說:“你看,王元在墻上亂畫,畫得亂七八糟的。”我裝著恍然大悟說:“噢,這下媽媽懂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親愛的家長我們只有以身作則,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文明的環(huán)境,孩子才能成功——學說普通話如此,培養(yǎng)做文明人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