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內外
課堂,理應是校園里最美的風景。而親切仁愛、眼中有光的老師,正是校園最惹人留戀的溫度。
【問道教育】
谷粒的畫兒
淮安外國語 林以廣
今天是感恩節(jié),總要寫點兒什么才好。淮安外國語 林以廣
寫點兒什么呢?
上了課,回到辦公室,林姐說,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每年感恩節(jié),她都會叫孩子給老師、父母寫點什么感恩的話兒;今年呢,她當班主任了,就跟家長建議,我們成人也可以給孩子們寫點什么。她說,她竟然被某個孩子的爸爸給感動了。
于是,我的思緒就像一滴墨水洇濕在白白的宣紙上,慢慢地,慢慢地蔓延了開來。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常會問自己。
開學不久,一個我不認識的女孩在走廊道里,攔住我,說:“他們都是我的敵人。”因為急著上課,我只敷衍地笑笑:“怎么會呢?”起初,我以為只是一個玩笑。哪知道時間不長,那個叫金子的姑娘,就有了一句名言“他們都是我的敵人”在師生間流傳了開來。因為,她的教室緊鄰我們辦公室,所以,我經(jīng)常能看到她。有一回,她又攔住了我:“老師,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嗎?”我就伸出手,握了握她的手,“好啊!”
到底還是個孩子!她立即來了幾個山羊跳,一路飛走了。再見到我的時候,她就總主動地跟我打招呼:“林老師好!”我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曉得我姓林的。
那天,在餐廳排隊,她擠到我的身邊,說:“林老師,我能排在你的前面嗎?”我說:“不能,就餐要排隊。”于是她就回頭排到了隊尾。又見到我的時候,她還是主動熱情地跟我打了招呼。你說這個總是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我們究竟該怎樣待她呢?
真的,我多么希望,什么時候,能聽到金子姑娘說出一句:“他們都是我的朋友!”
我這是在做教育嗎?
我不知道,但我喜歡這樣!
春節(jié)前后,因為疫情的原因,一樣的閉門不出,有人憋出病來,有人急得要瘋,有人氣定神閑。為什么會這樣呢?人跟人不一樣!記得當時,我對石公這樣說過:生活的熱情,審美的能力,這些東西,一個人要是在小時候,就像疫苗一樣地接種了,其一生,就都不會被精神的病毒感染。
最近,在靜靜老師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女兒谷粒手里的那張用葵花籽、薏米仁、紅豆、綠豆、玉米粒粘貼的大公雞圖畫,我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這張大公雞圖畫,可是花了谷粒和她的爸爸媽媽整整6個小時!我開玩笑地說:“雜糧店老板,應該多跟我們大谷粒學習,紅豆、綠豆、玉米,原來還可以按粒論價的哦!”
多么幸福的谷粒!她有一個連我都要羨慕的童年!
真的,有意義的生活,其實都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很多時候,我們完全可以賦予生活以意義,只要我們愿意。
我把谷粒的畫兒連同翰軒、靖礽送我的詩意畫,拍給了同學們,宇澤在他的隨筆中這樣感慨道:“我究竟有多久,沒有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呢?”
是的,靜靜和我,我們所做的,都是孩子們考試所不考的!
我們這是在做教育嗎?
我不知道,但我喜歡這樣!
剛開學的時候,為了努力地記住一些孩子的名字,也很想讓他們能盡快地彼此認識,我會利用他們的名字做謎底,做些個謎語,讓他們猜。比如,“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管家禾”,比如,“寒雪獨釣翁——江一夫”,比如,“前滾翻,生來就會——潘天成”……有沒有他們自己,猜沒猜中,其實都不重要,但在這個小小的文字游戲里,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學習了語文,并且還獲得了快樂。有時候,我們還會在課上,交流一下我和孩子們自己的作品,校園里的香泡、銀杏,湖面上閑游的天鵝、麻鴨,就都成了我們的話題。我們寫詩,我們唱自己喜歡的歌,我們一起忙碌著,我們一起快樂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我這是在做教育嗎?
我不知道,但我喜歡這樣!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常會問自己。
我告訴你,我的理解是——
真正的教育,不是刻意為之,所有同學集體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不是完成指標,多少人考了一百分,還有多少孩子沒有上交《八佰》觀后感;不是簡單復制,去旅游的時候必得每人手里一本書……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的愿望,本來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給孩子以影響。所以,有心做點兒自然的事,做點兒實在的事,做點兒有意義的事,就都挺好的。
真正的教育,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做什么?怎么做?
上善若水,自然而然。
生活即教育。
在這個感恩的節(jié)日里,我要說的是,感恩生活吧,感恩所有的遇見,感恩生活給予我們的一切饋贈!
【教學在場】
將叢書有效運用于教學
監(jiān)利新教育 徐國喜
在本學期舉行的“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大賽中,我聽了近20節(jié)課,我非常高興地感受到,我們的老師都能夠很好地將叢書運用于自己的語文教學,下面的三個課例體現(xiàn)得尤其充分。監(jiān)利新教育 徐國喜
七年級程潤春老師的組文閱讀課《母愛如水》,課堂上運用到叢書中的三篇文章《我的母親》《父母是最樸素的人文》《憶母親》。課堂上通過三次活動、三個主問題,勾連起整節(jié)課;顒右唬菏崂砦恼拢v述母親故事。通過讓學生講述三篇文章的故事引導學生要選好角度概括故事;顒佣浩纷x細節(jié),感知母親形象。通過讓學生品讀細節(jié)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的描寫方法;顒尤貉凶x關鍵語句,感悟作者情感。通過讓學生研討開頭句、結尾句或反復句,引導學生注意研讀關鍵語句的角度和方法。這節(jié)課最大的特點是:老師在學生對三篇文章的閱讀與品析中潛移默化地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充分發(fā)揮了叢書的教學價值。
八年級王軼敏老師的組文閱讀課《讀文章——寫文章之真切篇》,課堂上運用了叢書中的三篇文章《師道》《一個和八個》《太陽香味》。這節(jié)課最大的特點是:讓叢書為我所用。老師只是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的需要,從叢書中選取若干片段,讓學生深入文章的情境中,感受文章的真切是如何表現(xiàn)的。如讓學生從“媽媽的嘮叨”和“我的感受”兩個方面品讀《一個和八個》中的這一片段:“母親好像滿心里都是不放心,好像只有把一句話泡著煮著熬著醋熘著油潑著……用盡種種方法反反復復說給我,才能進我的耳朵,才會上我的心。每每她一說話,我感覺就像無數(shù)架飛機轟隆隆從頭頂飛過,她說過的話更多的,還沒有抵達我的耳朵就跌落了,是的,紛紛跌落在我的腳邊,我不懷好意地使勁地用腳踩……”從而讓學生學習使文章真切的方法之一:夸張的幽默和夸張的比喻。
八年級龔湘波老師的主題寫作課《百煉成字 千煉成句》,課堂上運用到了叢書中的一篇文章《晶瑩的淚珠》。這節(jié)課最大的特點表現(xiàn)在對叢書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老師將叢書中的片段進行修改,然后讓學生將修改后的片段和原文進行比較,從而學習修改文章語言的方法。如《晶瑩的淚珠》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她沒有談她找校長說了什么,也沒有說校長給她說了什么。她現(xiàn)在雙手扶在桌沿上低垂著眼,久久不說一句話。她輕輕舒了一口氣,揚起頭來時我就發(fā)現(xiàn),亢奮的情緒已經(jīng)隱退,溫柔嫵媚的氣色漸漸回歸到眼角和眉宇里來了,似乎有一縷淡淡的無能為力的無奈。”老師將其修改為:“她從校長室出來顯得很激動,肯定是校長沒答應她的請求,她感到很無奈。”讓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后明白:好的語言,好在生動細致,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如何在教學中對叢書的運用更加有效?我想我們應該繼續(xù)堅持做到以下兩點:首先要讀好叢書。我們語文老師首先一定要認真閱讀叢書,并挖掘出叢書中每一篇文章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同時,我們還要指導好學生對叢書的閱讀。要保證學生閱讀叢書的時間,晚讀時間要充分利用起來,同時要舍得拿出正課時間。我們還要教給學生閱讀叢書的方法,圈點勾畫,做摘抄,寫隨筆。要通過課前演講和隨筆寫作檢驗學生叢書閱讀的成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要用好叢書。叢書是教材與整本書閱讀之間的橋梁,是落實大量閱讀的載體,我們要引導學生好好閱讀。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是根基,叢書是派生。我們在教學當中,應該堅持以教材為主,叢書為輔,以精讀帶動略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叢書。
《童年的魯迅》聽課感悟
監(jiān)利新教育 朱芹
參與2020國培計劃——中小學送培團隊骨干成員送培下鄉(xiāng)活動,有幸聆聽了張鵬老師的一節(jié)名著導讀課《朝花夕拾》之《童年的魯迅》,就課堂的過程與張老師說課的內容,淺記了一些感受。監(jiān)利新教育 朱芹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臾哉?人焉臾哉?”假設把張老師這節(jié)課的整個過程比作一個人的話,套用孔子識人的三步,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一下聆聽過這節(jié)課的之后的粗淺認識。
第一個方面“視其所以”,筆者認為就是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選點。“這節(jié)課”到底教了什么,在上課前筆者就拿到了一張關于《朝花夕拾》的四篇文章的四個片段的文字,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狗·貓·鼠》以及《阿長與<山海經(jīng)>》。課堂開始了,教者就呈現(xiàn)了這節(jié)課的課題《童年的魯迅》,精準直觀地展示了教者對《朝花夕拾》這本名著教學內容的選點,讓學生和前來學習的老師們一目了然。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即使沒有認真閱讀過《朝花夕拾》整本書,也能從教者課前準備的四個片段的材料與課題的題目中,知曉到這節(jié)課的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與童年魯迅有關,而不是《朝花夕拾》的其他人物或故事。當然對于前來學習的筆者來說,這是教者在課前學習任務設計上的良苦用心,也是為了課堂活動的展開埋下了伏筆,特別是教者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者呈現(xiàn)出了課前學習任務問卷調查結果,更能看出教者為了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所做的充分準備,如果把教者在課前的學習任務看作是提供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課前學習支架,那么這個支架搭得巧妙又穩(wěn)當。
第二個方面“觀其所由”,筆者認為就是這堂課的教學動機與方法。這堂課的教學動機是什么?教者在下發(fā)給前來聽課學習的老師們的紙質教學設計有呈現(xiàn),筆者認為就是教學目標,教者的教學目標有兩點:1.拉近學生與童年魯迅之間的距離;2.品讀描寫童年的魯迅生活的文字,感知童年的魯迅。從表述來看,教者的學習目標是清晰較準確的,只是目標2中的“感知童年的魯迅”,個人認為這樣的表述似乎缺少點什么?到底是感知童年魯迅的什么呢?是否應該表述的更清楚一點,從之后的課堂內容與課堂活動組織來看,教者應該是希望學生能感知到童年魯迅的行為與形象,所以,筆者認為,這句“感知童年的魯迅”改為“感知童年魯迅的人物形象”,也許更精準一點;或者筆者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把兩個教學目標合為一體:品讀描寫童年魯迅生話的文字,感知童年魯迅的人物形象,拉近學生與童年魯迅之間的距離,這樣表述雖然表面看起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只有一個,但靶心的集中瞄準至少可以讓前來學習的老師們一目了然地知曉教者會教什么,會做什么,讓學生收獲什么。
接下來說教者的課堂活動,可以說教者所組織的所有課堂活動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展開,教者就像一個熟練的放風箏人,線在手中,想要風箏什么時候高飛就高飛,想要風箏回來就及時恰當?shù)刈Щ貋。在品讀四個片段的過程中,筆者認為,用《論語》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最能表現(xiàn)。第一個“一”,課堂活動中,教者在對待四個文本片段的品讀活動,始終離不開一個主問題:在這個片段中的童年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從哪里讀出來的?你為什么認為是這樣的魯迅?第二個“一”,教者始終不忘一句解決語文學習問題的一個方法的叮囑:一定要回到文章中,用原文和文中的文字語句來思考語文問題,養(yǎng)成這樣解讀文本的習慣,千萬不能脫離文本。第三個“一”,每次追問到學生無法回答的時候,教者會不厭其煩地慷慨饋贈給學生一條語文學習建議:推薦學生們去閱讀魯迅現(xiàn)實的其它作品,了解一個比較完整的童年魯迅。比如,在品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童年魯迅在私塾讀書時,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少不了……都有一大本,后來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教者追問到:童年讀書的魯迅把畫的畫賣了換錢干嘛?學生不知,于是教者順理成章地推薦了魯迅的《吶喊》,建議學生去讀,會在《吶喊》中找到童年讀書的魯迅畫畫最后賣錢的原因,當然還有在后面的幾個片段品讀中,教者也恰當適宜地推薦了魯迅的好幾篇作品,比如《我們怎樣做父親》、《野草》等。這三個“一以貫之”,不僅在課堂活動中貫穿了教學目標、反復熔煉著目標,而且處處閃耀著教者的智慧以及深藏盡露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和底蘊。
第三個方面“察其所安”,筆者認為就是這堂課的價值取向和志趣。這堂課最后有沒有達成教者的教學目標,有沒有達成學生的學習目標?回歸到課堂活動中,有好幾個學生的分享發(fā)言場景,筆者記憶猶新,比如,教者在拉近學生與童年魯迅這個人物形象距離的時候,不停追問后還設置了幾處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現(xiàn)實情境的分享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現(xiàn)場分享有沒有與童年魯迅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懷著期待興奮激動的心情去看五猖會,卻在出發(fā)前被父親抓住強迫背誦《鑒略》。學生分享的很積極,有一個學生非常自然地講述了自己曾經(jīng)想要看電視劇《西游記》,而母親要求必須看《西游記》書籍版本且附加了做批注的學習任務,結果讓自己想看電視劇《西游記》的期盼激動心理減弱了,而且對書籍版本的《西游記》還產(chǎn)生了一種厭煩之心,這確實與童年魯迅在《五猖會》中的心理經(jīng)歷有太多的相似。從學生有趣的分享中,筆者至少看到了學生在教者引導的課堂學習活動過程中,已經(jīng)與《五猖會》中童年的魯迅產(chǎn)生了共鳴,這正是教學目標的達成:真真切切地拉近了學生與童年魯迅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了原來《朝花夕拾》中童年魯迅的經(jīng)歷也是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經(jīng)歷呀,深切地體會到了童年魯迅的形象也許就是學生當中的一員,也許就是學生曾經(jīng)的自己。所以,從教者的這個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與學生的參與和反饋來看,筆者認為教者的教學目標達成理想,學生對童年魯迅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完成清晰的認識,甚至是回憶并接近了類似童年魯迅的距離。
評價一堂語文課,有很多標準,當下也有許多專家或權威的理論,但文學文本解讀專家孫紹振認為,文學文本解讀,揭示獨特、唯一的藝術奧秘,光靠理論的普遍性是不夠的,因為理論不包含特殊性、唯一性,把理論在概括過程中犧牲了的特殊性、唯一性還原出來的唯一辦法,乃是具體分析。因此,每一位教者、每一節(jié)語文課堂和課堂中的文本與學生以及所產(chǎn)生的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作為學習者,我們都應該找尋其本該具有的“規(guī)范形式”,就如文本解讀中的“規(guī)范形式”一樣,它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只能具體分析,而不能泛泛地說這節(jié)課還好還行,采用普遍的形式去形容兩句,什么教學目標清晰、教學過程流程、教學結構完整等,這與這堂語文課是有關系,但換著其它學科,一樣有關系,卻絲毫看不出語文教學評價的特色。
在文末,筆者還有兩點思考:1.教者在課堂活動中的追問多如牛毛,是否恰當?孔子說過“過猶不及”,追問的方式能很好地啟迪學生的思維,但過多地追問或者是過度地追問,會讓學生與聽課者應接不暇,甚至有些不知所措。2.教者的課堂容量還是蠻龐大的,如果說初一學生的語文基礎素養(yǎng)跟不上、認知水平達不到,追問的方式和教者在課前與課堂中為學生搭建的學習支架產(chǎn)生的效果會不會差強人意,而使教者在情急之中選擇較粗糙的方式“生拉硬拽”,激進推動。作為教者和學習者要處理好這樣的教學問題,該把握一個什么樣的度?
不管是張老師的這節(jié)課,還是張老師說課中的讀書觀和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情感傾向,我深感: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在追求完美的課堂教學道路上從未停止過。
【交換空間】
我和老師互換角色
永嘉翔宇小學16級3班 陳渠
平常,我總覺得當老師很爽,可以一直管著我們,指揮我們干這個、做那個,于是,我便也想當一次老師。當我與老師說了我的想法和要求,沒想到啊,沒想到,老師竟同意了。永嘉翔宇小學16級3班 陳渠
這天,我早早起床,到食堂吃教師餐。本想著再喝點牛奶,可一看時間到了,就收拾碗筷匆匆趕到教室,叫大家拿出語文書早讀。
第二節(jié)是語文課,趁現(xiàn)在數(shù)學課我趕緊拿出書看看今天要上的內容。抬頭一看,桌上的兩堆作業(yè)和一疊試卷正等著我去批改?蛇沒改上幾本,上課鈴響了,我只好拿著語文書到教室開始上課。
當我拋出一個問題后,老半天才有個舉手的,回答還是牛頭不對馬嘴,氣得我只想發(fā)火。課上到一半時,有幾位同學在下面悄悄地講話,我提醒之后,繼續(xù)上課。可是我剛一轉身,下面又開始竊竊私語,我一生氣,大聲喊道:“你們幾個給我出去!”這時,我瞬間感到喉嚨一股疼痛。下課鈴響了,我用沙啞的嗓子對大家說:“下課吧。”
回到辦公室,喝了點水繼續(xù)改作業(yè)。期間接到兩個通知:學校通知說,今天下班前要提交表格;備課組說,下午研討課每個人做好發(fā)言準備。課間還有一個告狀的:一起吵鬧事件……到了晚上,還剩下一大摞試卷沒改完,于是拖著疲憊的身子抱回家,繼續(xù)改作業(yè)之旅。
我拿著一支紅筆,在同學們的作業(yè)本上打著勾,畫著圈。將近10點,我卻還有三分之一的作業(yè)沒改完。而這時,當著學生角色的原本班主任湯老師,正美滋滋地躺在床上睡覺呢!終于我洗了澡上床睡覺了,我躺著,滿腦子在想:他們的作業(yè)怎么錯了那么多,是不是哪個知識沒講清楚,嗯,明天得重新講一講……思著想著,終于,在煩悶的心情中睡著了。
啊,老師太不容易了!真沒想到做老師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我以后一定要尊敬老師,一定要好好學習,才對得住老師的付出!